[其他]高炉稳超高压操作方法和炉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6104795 | 申请日: | 1986-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4795A | 公开(公告)日: | 1987-04-15 |
发明(设计)人: | 林国护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国护 |
主分类号: | C21B7/20 | 分类号: | C21B7/20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流 |
地址: |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炉 超高压 操作方法 炉顶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高炉高压操作,特别是对现代化大型高炉进行稳超高压操作的方法和炉顶装置。
高炉,从四十年代开始采用高压操作以来,发展到六十年代,又趋向超高压化和大型化。(凡炉顶压力0.3公斤/厘米2以上者称高压化,2~2.5公斤/厘米2者称超高压化,容积在2000M3以上者称大型化。)于是炉顶设备尺寸加大了,制造不容易,每天还吞吐数以万吨计的炉料,加上超高压热煤气流的冲刷,设备的使用寿命就更加特别短,高炉,特别是大型高炉,很难做到稳超高压操作,从而大大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对炉顶温度、压力两曲线的有效控制便成了高炉冶炼技术领域中的要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芦森堡威尔斯厂鲍尔·伍特摆脱古老“钟式”封盖炉顶概念的束缚,在炉顶设两个料仓,仓的上下口分别用菌阀密封,下口还设节流阀以调节料流,并保护菌阀密封面不受炉料冲刷。两料仓节流阀,四菌阀,轮流启闭,装卸料。料,通过导料管流到炉内溜槽,溜槽由行星减速机带动装在气密箱内的驱动机构,驱动旋转、变角,代替布料大钟以多种形式布于炉内。气密箱内充以比炉内压力稍高的N2(或冷煤气)进行冷却以保护驱动机构不受炉内超高压热煤气浪的冲击。冷却废气从气密箱底部的环形缝流入炉内。这种设备称“PW”无料钟炉顶装置,1970年设计完成,首次安装在西德汉堡的奥古斯特-蒂森钢铁公司四号(1445M3)高炉上,1972年一月八日投入试验运转,证明该装置比“钟式”封盖炉顶有以下特点:尺寸小,重量轻,高度低,投资少,制造容易,维修方便,布料手段灵活,料面平整、均匀,炉喉常温只有200℃左右,密封性得到改善,被广大冶炼工作者誉为“未来的高炉炉顶装料设备”。但是仍然未能较好地解决高炉,特别是大型高炉稳定地进行超高压操作,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原因是:
1、机械探料不准确,借用温度、压力监测和煤气分析措施也补偿不了,使操作者对炉喉料线变化、崩料、管道的出现和后二者的征兆,了解不及时,方位不清楚,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往炉内布料。
2、驱动装置太复杂,制造固然困难,使用尤不方便。不但溜槽倾角和旋转运动自相干扰,而且还和探尺相干扰。有的操作制度限得太死,不能轻易变换程序,因此,溜槽动作还嫌迟缓,操作起来比较被动。
3、采用菌阀密封,没有自锁性,虽然镶嵌了硅树脂,也容易产生微小间隙,给超高压热煤气流以可乘之机,密封效果不好,寿命不长,拆换频繁。另外,探尺和煤气取样杆是垂直运动的,驱动溜槽和阀的动力输进轴是高速旋转的,它们的进孔处不易做好密封,不适宜于超高压操作。
4、不论是对中心部位,还是外围布料,均用一个转速-8周/分钟。对外围,料的线速度较大,对中心部位,料几乎是自由落体,从料仓下口到料线有14~15米落差,故炉料落到料线时,速度均很大,甩得太利害,造成粉料过多,易导至炉况不顺。
5、行星减速机和驱动机构全部放在炉顶内、或紧靠炉顶内,虽有齿轮箱和气密箱相隔,並充以比炉内压力稍高的N2(或冷煤气)保护,但气密箱底部的整体封盖至炉墙之间的间隙(约5mm)太宽,有些底面又只有一层隔热石绵,太单薄,当炉况失常时,超高压热煤气浪容易冲击箱内机构,造成损坏。故极限温度不能允许太高,至使抗热安全系数太小。
根据上述原因,它有以下两大缺点:
一、上部调剂手段太软弱,控制不住炉顶温度、压力两曲线的恶性变化,当炉顶温度超过500℃时,即无能为力,须借助于炉前减风手段来减压降温。
二、炉顶抗热安全系数太小,(设计常温为200℃±20℃,不许超过600℃)经受不住超高压热煤气浪的冲击。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强化的“PW”无料钟炉顶装置,就是供高炉,特别是大型高炉进行稳超高压操作的方法和炉顶装置。
本发明的任务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完成的:
1、用超高压N2排除炉喉内高温和烟尘,将溜槽倾角提到60°,由人工或用电视,通过三口窥视窗上的窥视筒(並辅以温度、压力监测和煤气分析等措施。)对炉喉料面进行窥视,並将变化情况汇集于操作台的示踪盘,使操作者能及时而准确的了解料线变化,崩料、管道的出现和二者的征兆,做到有“的”放“矢”地往炉内布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国护,未经林国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4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枪弹匣插销
- 下一篇:弹丸弹道参数测试的声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