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种杀菌、除草剂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6107180 | 申请日: | 1986-10-05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7180A | 公开(公告)日: | 1988-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李连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辽阳石油化纤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55/02 | 分类号: | A01N55/02 |
代理公司: | 辽阳石油化纤公司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在川,王莹 |
地址: | 辽宁省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杀菌 除草剂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农药的制备,提供一种有机酸铵络合铜的制备方法。
长期以来,铜制剂用于植物保护领域,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人类最早利用无机盐,防治葡萄霜霉病,效果较好,但防效不持久。为防止雨水冲刷,又采用难溶性无机盐类,如氯氧化铜、碱或硫酸铜等。后来,日本特许公报昭47-42483公布了以低分子量有机羧酸为原料制得了油溶性铜剂,其工艺过程是,在苯二甲酸中加入等分子的苛性钠水溶液,加热使之溶解后加硫酸铜水溶液,形成沉淀,经过滤、水洗、干燥、粉碎至325目以下,得到原药。采用此工艺制备有机油溶铜的可湿性粉剂与无机铜相比,用药量可以大大降低。但此方法工艺路线长,所用设备复杂,造价高,“三废”处理很困难,过滤后的滤液不能达到排放标准。
最后,BASF公司在wrP39.788专利中提供了有机酸铵络合铜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其制备方法是把氨或胺加入一种易溶于水的铜盐之中,如硫酸铜,接着在向该铜盐中加入羧酸,其中反应浓度的比例,可以进行克分子调整。在实施例三中介绍了用75份水和45份浓氨水中加入38份CuSO45H2O制得产品为甲溶液。再用40份水和20份浓氨水加入20份二元酸的混合物(其中丁二酸占30%,戊二酸占40%,己二酸占30%)作为乙溶液。在搅拌情况下,把乙溶液加入甲溶液中去,得到深兰色溶液。
采用此方法制备有机酸铵络合铜,虽比前几种方法先进,但因多步法操作,工艺流程较长,在反应过程中,需要外加热和冷却,浪费能源。在该专利中,只提供了一种药剂配方,并没给出各步反应的工艺参数。另外,在原料选择上要求严格,如二元酸的组成比例要求稳定,是由单一的二元酸按比例配制,造成原料成本高,难于工业化,故至今未见有商品出售。
本发明的目的和任务,是采用一步合成的工艺路线,即在同一个设备中先后完成原药合成和剂型加工两大类工艺过程。充分利用反应热,溶解物料,节省能源,并确定合成有机酸铵络合铜的最佳工艺条件。同时为对苯二甲酸和尼龙-66生产中排出的副产物-苯二甲酸及混合二元酸开辟利用的新途径,变废为宝,为农作物提供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广谱杀菌剂和除草剂。
本发明的构成是:用对苯二甲酸和尼龙-66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料,即任意比例的混合二元酸或苯二甲酸加上CuSO45H2O然后通入氨气,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把CuSO4溶解,当PH≥10时,加入助剂聚乙烯醇木质素磺酸钠,经一步反应就可以得到产品。其工艺条件是:反应温度30-50℃,反应时间3-5小时,反应压力:常压PH≥10。
研究过程中发现,丁二酸铵络合铜、戊二酸铵络合铜、己二酸铵络合铜及其混合物均有杀菌作用,杀菌能力近似这些化合物以任何比例混配。这就突破了Ewr P39.788专利提出的有机酸配比(丁二酸30%,戊二酸40%、己二酸30%)的限制。为充分利用各工业装置排出的副产物作原料,提供了依据,既能解决废料处理,又降低了原料成本,为铜制剂的工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本发明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二元酸铵(丁二酸铵、戊二酸铵、己二酸铵)是植物生长刺激素,在施药条件下,能起到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
农药合成后,还必须加工和剂型,现已有的较好的剂型是胶悬剂,它的优点是乳状,药剂悬浮在水中,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们采用聚乙烯醇和木质素磺酸钠,称为胶溶剂,木质磺酸钠是酸法造纸的纸浆废液,如果流到河里,可将河道堵塞,用它做助剂,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这种木质素磺酸钠做助剂,它提高了剂型的粘附能力和展着性,起到了施药均匀和延长药剂残效期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本发明合成的产品,对恶性杂草有较强的杀伤能力,特别是对三棱草的杀伤能力更为明显。
众所周知,目前的化学农药除草剂,对三棱草均无明显的防治能力,唯有二甲四氯对其防治效果较好,但由于二甲四氯影响水稻分蘖限制了其使用时期,利用本发明所得的产品,杀伤稻田中的三棱草效果明显。并对水稻分蘖无影响。由此可见,利用本发明所得的产品,防治水稻稻曲病,同时还可以起到除草的作用。
实现本发明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辽阳石油化纤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辽阳石油化纤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7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从固体中萃取液体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离子法制备聚碳酸酯级双酚A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