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用稻壳工业化生产白炭黑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6107192 | 申请日: | 1986-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7192A | 公开(公告)日: | 1988-05-11 |
发明(设计)人: | 韦锡波;吕长和;范广能;施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联合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14/04 | 分类号: | C04B14/04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合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童建安 |
地址: |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稻壳 工业化 生产 炭黑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生产工业用白炭黑(多孔二氧化硅)的原料及生产工艺。
在橡胶、塑料、涂料、建材、日用化工等不同领域都广泛应用白炭黑作填料或添加剂。但迄今国内外生产白炭黑的主要原料仍是化工产品:硅酸钠,酸类,二氧化碳或四氯(氟)化硅等,其生产工艺大都是用沉淀法或气相法。使用上述方法及原料生产白炭黑,无疑成本很高,工艺过程也比较复杂。近年来研究发现水稻是天然富集硅酸的植物,稻壳中的主要成份是碳化物和硅化物。稻壳本来是粮食加工中的下脚料,长期以来,人们把它作为饲料、燃料或糙糠,让其中的硅白白流失。目前利用稻壳制造碳化硅、氮化硅等,有关文献已有报导。但是用稻壳大规模制造多孔二氧化硅,尚无成熟经验。西德公开专利(2416291),报导了用于耐火材料的含碳量少的白稻壳灰制造方法,该方法需要经过三步(段)加热,这在大规模处理稻壳、稻壳本身能源利用、工艺设备等方面都有许多困难,特别是加热温度过高影响了二氧化硅的多孔性能。
本发明是以廉价易得的稻壳为原料,全部利用稻壳自身的能源和硅源,提供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白炭黑(多孔二氧化硅)的新工艺。
发明的基本构思是利用稻壳中少量氧气助燃,使稻壳在焙烧炉中缓慢升温,低温燃烧,并利用稻壳及稻壳灰的保温性能,让稻壳中有机物充分分解、气化、扩散。稻壳在焙烧过程中禁止翻动,不与外界空气发生交换。
本发明的工艺过程为:1.先将稻壳进行净化处理,可用杨析法或用水洗或酸洗,除去稻壳中泥土或杂物。2.将净化的稻壳装入焙烧炉,装至炉顶标志线,压实,即可开始点火。3.点火是在整个焙烧炉底截面均匀全面点燃,然后进入白化燃烧阶段。4.白化燃烧,是利用稻壳自身能源和硅源,已点燃的稻壳从炉底往上隔绝空气,进行低温下的缓慢燃烧,使稻壳中的有机物有充分时间进行热分解扩散出去。扩散出去的有机物,逐步结聚在焙烧炉上层的稻壳中,呈黑褐色的有机物,该有机物可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在补充加料时取出加以利用。5.补充加料,随稻壳在炉内低温燃烧,体积逐渐缩小,焙烧炉内间隙增大,要及时进行补充加料,一般在稻壳点火自燃第二天,约24小时左右,需从炉顶将稻壳补充加至初始位置(至原标志线)压实,以后每隔大约同样的时间需要补充加料一次。6.在燃烧层接近炉顶时,需要顶封保温,是在炉顶稻壳层上面覆盖一层以白化的稻壳灰,约10-20cm厚,至此补充加料终止。7.稻壳在炉内完全燃烧分解后,禁止任何翻动,在炉内自然冷却后,即可出炉得到呈白色粒状和粉状的多孔二氧化硅。8.出炉后可根据不同使用要求,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一般需要经过粉碎分选,制成粉末状。
本发明所生产的成品,杂质含量甚微,二氧化硅含量可达98%,中性,具有良好的多孔性能,比表面积在60-150M2/g,达到国内外定型商品生产的同类产品性能,比较于下表:
本方法生产的白碳黑已在有关橡胶厂使用。其中生产的煤矿井下导风筒布,经专业部门测定达到并超过部标。本生产方法采用一次焙烧法,除需补充加料外,不需外加能源,工艺设备简单,操作容易,原料丰富,成本极低,与目前以化工产品为原料的传统生产方法相比,其成本可降低数倍甚至十几倍。
实施例:用一圆筒立式焙烧炉,炉体总高为5M,炉膛直径3M,深3M,有效容积20M3,将净化的稻壳装入炉内。首次可投料2700kg,点火白化焙烧,最高焙烧温度不超过670℃,每隔24小时左右补充加料一次。整个加料周期20天左右,在焙烧过程中总投料量约为初始投料量的2.5倍,即总投料量约为9000kg。终止加料后自然冷却25天左右,最后可生产白色多孔二氧化硅约为1500kg,经粉碎分选后即为白炭黑成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联合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合肥联合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7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