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阴极板上电沉积金属层的剥离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6107232 | 申请日: | 1986-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7232A | 公开(公告)日: | 1987-07-22 |
发明(设计)人: | 殷际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方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C7/08 | 分类号: | C25C7/08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顺昌,金品瑞 |
地址: | 北京市石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阴极 板上电 沉积 金属 剥离 方法 装置 | ||
1、一种从阴极板上剥离电沉积金属层特别是电沉积锌层的剥离方法,其特征在于:
a.在电沉积金属层上边缘开口;
b.动力式剥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剥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阴极板两边固定绝缘条(51)的上端面上设置可在该上端面和阴极板上横梁(63)下端面之间滑动的山形活动绝缘开口条(16),二条一组,两端用螺栓固定,联接时凹口朝内围住阴极板,中间凸面部分贴合在阴极板上,中部外表面的下部呈楔形。当阴极板通过坡谷形导向槽底部的条形口时,活动绝缘开口条被卡在坡谷形导向槽底部条形口上端大小和形状与其相同的漏斗形空间中,借阴极板自重和/或压辊(14)下压阴极板上横梁的力量使阴极板下行,即活动绝缘开口条相对阴极板上行,从而实现活动绝缘开口条(16)与电沉积金属层(18)分离,使电沉积金属层上边缘露出外翻式V形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剥离方法,其特征在于动力式剥离是通过在阴极板随举升台上行的同时,楔形刀(68)在电沉积金属层(18)上边缘露出的外翻式V形开口处附近作上下方向的微幅振动实现的。
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剥离方法专门设计的从阴极板上剥离电沉积金属层,特别是电沉积锌层的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由阴极板导向机构、电沉积金属层开口机构、动力式剥离机构和机座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阴极板导向机构包括:吊梁(2)、吊环(61)、挂环(62)、耙钩(3),吊梁导向柱(4)和坡谷形导向槽(1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沉积金属层开口机构包括:活动绝缘开口条(16)、三角形摆臂(11)、压棍(14)、压下油缸(44)和坡谷形导向槽(15)。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动力式剥离机构包括振动台和举升台,前者包括由楔形刀(68)、门式刀架(19)和刀座(20)组成的刀具,含夹紧框架(21)、楔形夹套(65)和夹紧油缸(26)的刀具夹紧器及含电动机(38)、双轴垂直振动惯性激振器(42)、刚性同步轴(43)、三角胶带(40)的惯性激振器;举升台包括举升油缸(10)和通过销(45)绞接在举升台上的三角形摆臂(11)压下油缸(44)和焊接在举升台上的吊梁导向柱(4)和坡谷形导向槽(15)。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两对竖立的吊梁导向柱(4)分别位于举升框架(13)上的一列坡谷形导向槽(15)两端并关于举升台的横轴和纵轴对称。横向上的一对吊梁导向柱内侧面的间距(导轨)略大于吊梁两端缩口部分的宽度,纵向上的一对吊梁导向柱内侧面的间距略大于吊梁中间宽截面部分的长度,吊梁上端有与吊车的吊钩(1)相接的吊环(61),下端有与阴极板上端的挂环(62)相接的带限位凹槽的耙钩(3),限位凹槽的宽度正好可放入挂环(62),限位凹槽的长度使放入挂环(62)后,阴极板的摆角少于5°。坡谷形导向槽(15)位于耙钩(3)正下方,其底部有一条形口,条形口上端有一大小和形状均与活动绝缘开口条相同的漏斗形空间,条形口的宽度只能通过带电沉积金属层的阴极板(17),而把活动绝缘开口条(16)卡在其上端的漏斗形空间中。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活动绝缘开口条(16)由耐酸塑料制做,呈山形,两条一组,两端用螺栓(52)固定,联接时凹口朝内形成一长方形封闭内边缘围在阴极板(17)上端未绝缘部分上,中间凸面部分贴合在阴极板上,活动绝缘开口条(16)可在阴极板两边固定绝缘条(51)的上端面和阴极板上横梁(63)的下端面之间上下滑动,活动绝缘开口条(16)中间部分的外表面下部呈楔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两台双轴垂直振动惯性激振器(42)对称地安装在振动框架纵轴两侧,各由一台两端出轴式电动机(38)驱动,电动机的一端通过三角胶带(40)与双轴垂直惯性激振器(42)联接,另一端通过一根刚性同步轴(43)互相联接,双轴垂直惯性激振器(42)主要是一对啮合的完全相同的带偏心高比重金属块(54)的齿轮(53)和(5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方工业大学,未经北方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72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化学麻将扑克”
- 下一篇:双倍电子束高清晰度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