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在烟道气导管中洗涤氧化硫及氧化氮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6108162 | 申请日: | 198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8162A | 公开(公告)日: | 1988-06-08 |
发明(设计)人: | 木村四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电气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34 | 分类号: | B01D53/34;B01D47/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钢,周顺之 |
地址: | 美国宾夕***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道 导管 洗涤 氧化硫 氧化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到在烟道气导管中脱除氧化硫及氧化氮的干法工艺。
酸雨的主要成分是各种氧化硫及各种氧化氮。氧化硫(SOx)作为一种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以及相应的酸类(H2SO3和H2SO4)和盐类(亚硫酸盐和硫酸盐)。在空气污染术语中的氧化氮(NOx)是指两种气态的氧化氮:二氧化氮(NO2)及一氧化氮(NO)。烟道气中的主要物质为SO2及NO。通过烟道气脱硫工艺处理,一般可较好地控制SOx。干法烟道气脱硫工艺(DFGC),也称为喷雾干法烟道气脱硫工艺(SDFGD),是一种二氧化硫的洗涤工艺。该工艺是将石灰浆或含钠化合物(如碳酸氢钠)的吸收液与某一装置(如喷雾干燥器)中的烟道气接触,喷雾干燥器中,二氧化硫与吸收剂反应,水同时蒸发。生成的产物是一种CaSO3、CaSO4、末反应的吸收剂和灰粉的干混合物。安装在喷淋吸收器气流通道上的集尘室除去挟带的微粒。
一般认为,要控制酸雨,就需要洗涤氧化氮(NOx)及氧化硫(SOx),就本发明新和改进的申请而言,拟定的烟气清洁指标分别为90%SOx190%NOx以及50%SOx150%NOx。阻碍实现洗涤器更新换代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于用电的洗涤器本身成本很高,也因而也导致了电费的增加。尽管脱除SOx的化学工艺原理是众所周知的,并且这种原理已应用若干年,但与脱除SOx的系列相应的脱除NOx的化学工艺原理却并不可行。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的用于脱除SOx和NOx的工艺方法。用该工艺方法不需要使用喷淋干燥器。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就是提供了一种既可脱除氧化硫又可脱氧化氮的工艺方法。将一种碱性反应剂(如部分损耗的吸收剂)注入到带有来自锅炉/空气预热器的烟道气的管道中,以脱除氧化氮。接着,将一碱性浆体注入到管道内,除去氧化硫。在氧化氮脱除区,保持用干吸收剂粉能有效地脱除氧化氮的条件。在氧化硫脱除区,氧化硫的同时吸收和吸收剂浆体的同时干燥,导致了干碱性硫酸盐和亚硫酸盐物质的形成。将烟道气及其挟带的固体颗粒物质(这种固体颗粒物质包括吸收剂、损耗的吸收剂和灰粉)导入一个颗粒收集装置,如一织物过滤器集尘室或一静电沉积器。将一部分收集的物质用于循环;将余物清除。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是:通过一种工艺方法脱除氧化氮及氧化硫。在该工艺方法中,将吸收剂以干状喷入带有来自锅炉/空气预热器气流的烟道气管道。上述吸收剂包括含新鲜的碱性试剂和在颗粒收集系统收集到的循环试剂。在干燥区进行氧化氮及氧化硫的脱除。通过导入均细水流或蒸汽,在某间隔下流中,将烟道气增湿。这样,便导致了水蒸汽含量的增加和温度的降低,氧化硫易被碱性吸收剂有效吸收。然后,将含有分散的固体颗粒的烟道气流导入到一个颗粒收集装置,例如织物过滤器集尘室或静电沉积器。将一部分收集到的物质用于循环;将余物清除。
本发明的新颖特征详述于后面的权利要求书中。然而,就发明的构成,操作工艺流程以及发明的进一步目的和优点这些方面而言,可参考下面的说明书和附图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图1是一个工艺流程图,表示按本发明的工艺方法在管道中脱除SOx和NOx;
图2是一工艺流程图,表示按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用水流或蒸汽增湿喷射烟道气,脱除SOx和NOx;
图3A和3B分别是从流化床增湿气体实验装置中获得的SO2脱除率与时间的关系以及NO脱除率与时间的关系的实验数据图;
图4A和4B分别是从固定床增湿气体实验装置中获得的SO2脱除率与时间的关系和NO脱除率与时间的关系的实验数据图;
图5A和5B是在温度比图4A和4B更低时,从固定床增湿气体实验装置中获得的SO2脱除率与时间的关系和NO脱除率与时间的关系的实验数据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电气公司,未经通用电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8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长寿高空障碍灯
- 下一篇:清纱监测装置设计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