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用魔芋″飞粉″制白酒及饲料的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86108653 申请日: 1986-12-17
公开(公告)号: CN86108653A 公开(公告)日: 1988-07-06
发明(设计)人: 李筱平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F3/00 分类号: C12F3/00;//;C12R1645)
代理公司: 中国科学院成都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宋树铭
地址: 四川省成都***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魔芋 飞粉 白酒 饲料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属于用魔芋“飞粉”制白酒及饲料的微生物发酵方法。

魔芋加工而成的魔芋豆腐是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食品。近几十年来,随着魔芋精粉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及医药等工业,其加工方法不断改造和更新,其中不少方法还获得专利。总结国内外现有文献,加工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磨或用杵捣碎干片或芋角后旋风分离;二是机械粉碎过筛加旋风分离;三是机械粉碎过筛再用乙醇提取、用磨加工精粉过程中,磨周围要飘散出一些含魔芋块根表皮等的较轻而非常微细的粉末;在粉碎过筛的旋风分离加工过程中,也出现大量质轻、粒极细的灰粉;在机械粉碎过筛用乙醇提取过程中,同样在乙醇液表面也飘浮一厚层黑灰色的细灰粉。这些质很轻而又极细的粉末和灰粉,通常称为“飞粉”。这种“飞粉”约占加工所投魔芋量的40%~50%。这种“飞粉”,经分析,内含粗淀粉58%,粗蚕白16.90%,粗脂肪1.57%,纤维素8.28%,灰分13.49%,还有钙3.70%,磷0.31%,生物碱2-4%。据“魔芋科学”(日本冲增哲著1984年出版)第九章记载,由于“飞粉”中含有多酚衍生物、草酸盐和三甲胺等物质,使“飞粉”呈强烈的辣味和刺激性腥臭味。辣味和腥臭味的存在,影响了“飞粉”的利用,为了利用“飞粉”,近些年来国外不少学者都在研究利用方法。但是所找到的方法,一是用,“飞粉”的提取物来降低血压(“魔芋科学”第九章(3)降血压的作用),二是“用魔芋“飞粉”喷塗种子的方法”(特公昭60-46923),其他用途尚未找到,因而现国内外只用作肥料和饲料。

用微生产发酵法把“飞粉”发酵生产出无辣味和腥臭味又无色透明的食用60度白酒及饲料是本发明的主要目的。

本发明的主要内容:

本发明在沿用传统酿酒工艺:拌料→蒸料→打量水→摊冷→下曲→糖化下池→发酵→蒸馏→摘酒、取糟的基础上作二点改进:

1、在拌料阶段于“飞粉”中加入丢酒糟及稻壳,重量比是:“飞粉”∶丢酒糟∶稻壳∶水为1∶2~5∶0.1~0.5∶0.3~0.75,混合拌匀,生闷一小时后上甄蒸料。因为“飞粉”系150目左右过筛的细粒,加水成团后通透性不好,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采用上述比例拌料,所成的料团疏松,通透性又好,极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发酵。

2、在发酵药曲上,采用混合麸曲。麸曲的制法:①、三角瓶种子培养阶段,在250mL(毫升)三角瓶中盛麸皮20克,加水20毫升,1.5Kg/cm灭菌30分钟,冷却后,分别接上根霉菌、黄曲霉菌、红曲霉菌、产脂酵母及产酒酵母等菌种,于28-30℃培养三至四天。②、浅盘扩大培养阶段:在麸皮中加水40%,润料混匀,上甄蒸一小时,待冷却到38℃时,分别接种上三角瓶种子,于28-32℃下培养三天,使糖化菌与发酵菌的量比为1∶1,即成混合曲,风干后即可使用。

利用“飞粉”生产白酒及饲料,在一般生产白酒的厂即可进行,不另添设备,且生产周期短,每100斤“飞粉”可生产无色透明白酒(60度)30斤以上。每吨“飞粉”生产的白酒及饲料共可获币1000元以上,经济效益较显著,达到了变废为宝的目的。

实施例1

“飞粉”400斤加入丢酒糟1140斤及稻壳60斤,再加水200~300斤后混合拌料,生闷一小时后上甄蒸料,(上大气蒸1小时)取出打量水200斤(料温70℃),摊冷至37°-40℃,下混合曲2斤-2.5斤充分与蒸料拌匀,于糖化箱上糖化,待品温上升至39℃-45℃(22-24小时,糖化率可达80%),降温至35℃,将糖化后的原料投入发酵窖中发酵7-10天。(此时操作应适当注意保温及降温工作。)发酵后的料用常规蒸酒法进行蒸馏,即得白酒及酒糟。在摘酒中注意截头去尾。

生产经果:400斤“飞粉”得白酒132斤,酒糟600-700斤。酒糟无腥臭味,猪很爱吃。

白酒及饲料成分分析结果:

白酒的气相色谱分析结果(单位:mg/mL)

甲醇:64.1;乙醛:140;乙酸乙脂:110;正丙醇139;仲丁醇:250;异丁醇:23;正丁醇:5.1;丁酸乙脂:3.3;异成醇:242。

酒糟成分分析结果(%)

粗蚕白:18:59;粗脂肪:6.05;纤维素:25.81;灰分:12.21,钙:1.38;磷:0.32;无氮浸提物:27.34。

实施例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8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