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无电负压式吸尘揩无效
申请号: | 86200567 | 申请日: | 1986-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0567U | 公开(公告)日: | 1986-10-29 |
发明(设计)人: | 陈季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季群 |
主分类号: | A46B15/00 | 分类号: | A46B1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顾启辉,林芳芳 |
地址: | 上海市西体育会路***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电负压式 吸尘 | ||
一种无电负压式吸尘揩,涉及有传动刷体的刷类,特别是用于教学的黑板揩。
目前普通的试尘揩,特别是黑板揩在使用时扬起的粉尘在很大程度上危害着使用者的健康。作为黑板揩从减少粉尘出发,人们已设计出一些有吸尘功能的黑板揩,现有的吸尘揩主要有二类,一类是电动式吸尘黑板揩,一类是气流式吸尘黑板揩。但是由于上述两类吸尘黑板揩在技术上和性能上都存在着种种缺陷和不足,因而难以普及和推广。
任何“吸尘装置”都必须具备空气压差,才能使灰尘(粉尘)在正压气流的推动下推入处于负压状态的集尘部,当然,压差越大“吸力”也越大,也就越可不受吸尘器作往复移动的速度限制,“电动式吸尘揩”虽然具备产生大气压差的吸尘功能,但是它的结构复杂,体积大,份量重,给使用者使用带来一定不便,因而难以推广。另外,它成本高,价格贵,要大量使用也有一定的困难。
第二种“气流式吸尘揩”,事实上它不具备利用空气压差来吸尘的功能,它的吸尘是靠浸湿的海棉表层对空气中的灰尘进行自然缓性粘附来实现的,所以它不可能具备和产生出一种“气压差”的强制性吸尘效果,可想而知,在相同接触面上“吸”与“粘”在量上是悬殊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利用毛刷(毡揩),在试物时通过一随动装置带动蜗壳内的叶轮旋转,在毛刷(毡揩)周围形成一负压差来进行吸尘,从而提供一种既非靠电动又无需粘附物(湿海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吸尘揩,以达到既能大量吸尘又能弥补电动吸尘揩种种缺陷的效能。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下: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由刷毛(毡)和载毛刷体组成的毛刷(毡揩),气流通道、蜗壳、集尘器和一随动装置。随动装置中有一随动轮,随动轮同刷毛(毡)保持在同一接触面上,吸尘揩使用时,揩体在各种被擦物上作往复移动的动作将带动与刷毛在同一接触面上的随动轮旋转,同时通过一个自动离合齿将随动轮在往复移动时产生的正旋动力传递给轴向90°上方的叶轮,带动叶轮旋转,从而在蜗壳中产生了与该揩往复运动的速度成正比的连续同向气流。蜗壳的气流入口端同气流通道构通,在刷毛四周或两侧的凹槽中有若干吸尘入口,从吸尘入口进入的气流和灰尘全部被汇集引入气流通道中,因此,当叶轮旋转,在蜗壳中产生连续同向气流时,气流入口恰好在毛刷(毡揩)的四周或两侧,即在毛刷(毡揩)的四周或两侧形成一“负压带”,此时由于外围大气压力高于这个负压带,粉尘便被正压向负压的高速补充气流推进该揩的尘流入口,在该无电负压式吸尘揩中还有一气流引导板,气流引导板将粉尘导入气流通道中的集尘部,而气流则从气流出口排出。
可见,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利用,试尘时既有电动吸尘揩的吸尘效能,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电动吸尘揩的一些缺陷,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节能效果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向整体剖视图。
图2是随动装置的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由刷毛(毡)〔9〕和刷体〔8〕组成的毛刷(毡揩);一气流通道〔4〕,气流通道中装有集尘器〔7〕,气流通道〔4〕的一端构通蜗壳〔2〕,另一端罩在毛刷(毡揩)上,随动装置如图2所示,有一随动轮〔10〕,它同刷毛(毡)〔9〕保持在同一接触面上,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即其在被揩物上作往复移动时,带动随动轮〔10〕旋转,自动离合齿〔12〕同随动轮〔10〕啮合同转,把自动离合齿〔12〕的轴套入弧形轴套〔13〕中,从而控制自动离合齿〔12〕在作正向转动时自动推上,带动中端被动轮〔11〕,由中端被动轮〔11〕将正向旋转力传递给轴向上方的叶轮〔1〕,使得叶轮〔1〕旋转。叶轮〔1〕罩入在一封闭的蜗壳〔2〕内,蜗壳〔2〕的一端为气流出口〔3〕,叶轮〔1〕旋转时,将在蜗壳〔2〕内产生与该吸尘揩往复运动的速度成正比的连续同向气流,蜗壳〔2〕的另一端同气流通道〔4〕的一端相构通,如图1所示,刷毛(毡)〔9〕四周有若干尘流入口〔5〕,这些尘流入口〔5〕组成了气流通道〔4〕的另一端,因而叶轮〔1〕旋转时所产生的连续同向气流的入口,恰好在刷毛(毡)〔9〕四周或两侧凹槽内,也就在刷毛(毡)〔9〕四周或两侧凹槽中形成一“负压带”,由于外围大气压力高于这一负压带,粉尘便被高速补充气流带入气流通道〔4〕,在气流通道〔4〕中有一气流引导板〔6〕,气流引导板〔6〕将气流引入,经集尘器〔7〕将气流中的粉尘滤下,而气流则通过旋转的叶轮〔1〕从蜗壳〔2〕的气流出口〔3〕排出。
需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随动装置是单向离合的,弧形轴套〔13〕将自动释放逆向旋转力,即随动轮〔10〕逆向旋转时,自动离合齿〔12〕同中端被动轮〔11〕脱开。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特点是毛刷可自由脱卸和调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季群,未经陈季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0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造气炉炉膛测温装置
- 下一篇:多用热风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