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多真空离心螺旋叶片推力油泵无效
申请号: | 86201301 | 申请日: | 1986-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1301U | 公开(公告)日: | 1987-06-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庆库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庆库 |
主分类号: | F04D1/08 | 分类号: | F04D1/08 |
代理公司: | 齐齐哈尔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叶仲刚 |
地址: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离心 螺旋 叶片 推力 油泵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工程中应用的油泵。
目前,广泛用于生产中的油泵,主要有齿轮油泵、叶片油泵、柱塞油泵和螺杆油泵。虽然在工作生产中这些种油泵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缺陷和不足。例如:齿轮油泵流量脉动和噪音很大,齿轮因在泵体内受到不均衡径向液压力而限制了压力的提高。叶片油泵也有流量脉动和噪音的问题,吸油条件要求严格,零件精度要求高,叶片易于咬死,摩擦阻力大,工作可靠性较差。柱塞油泵的流量脉动问题也很突出由于柱塞在缸体内作往复运动时所承受的侧向力较大,所以摩擦阻力很大,而且结构复杂,工艺性较差。螺杆油泵虽然没有上述各种油泵所存在的缺点,是目前公认的性能较好的油泵,但由于轴向尺寸较长,几根螺杆的螺旋面加工工艺非常复杂,造价较高,从而影响了这种油泵的推广普及。除螺杆油泵外,上述油泵的流量脉动问题,均与其结构有关,都是依靠输油腔容积周期性变化的原理来实现吸油和排油的,因此,流量脉动问题无法避免,噪音和摩擦阻力不易克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泵,在结构设计上克服流量脉动、噪音大和因叶片易被咬死而出现的困油问题,提高油泵工作的可靠性,降低制造成本,以便能广泛应用在生产工作的各个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依靠两次真空、两次吸油和两次排油的原理工作的,它主要由壳体和转子构成。壳体内圆光滑,底部有一凸台,凸台上有一圆柱体,其内孔为吸油管道与油箱管道相接,在壳体底部圆周上均布四个单向阀与配流环相通,配流环横截面中心处为U形槽,其上有一个出油口,壳体上有一个上盖。转子上部有一个锥形腔与壳体的吸油管道相通锥形腔内壁上均布十个甩油通孔,在转子下部外圆圆周上有十个等分螺旋叶片,首尾相互重迭,重迭部分之间有一个缝隙,是油液的通道,叶片上部空间形成低压腔,下部空间形成高压腔。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油泵相比具有吸油腔和排油腔的容积不因转子转动而有周期性变化,所输油液匀速连续,没有流量脉动问题,转子螺旋叶片对油液的推力和压力是在低压腔与高压腔之间的油液中间产生,而螺旋叶片又与转子制成一体,噪音很小,转子的螺旋叶片外园与壳体内表面间隙密封,不会发生叶片易被咬死、容积困死和困油等问题,螺旋叶片与油液之间的摩擦阻力很小,节约电能消耗,转子所受径向液压力平衡,使用寿命长,工作可靠性好,与叶片油泵和柱塞油泵相比结构简单紧凑,零件数量少,工艺性很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全剖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锥形腔横截面处剖视图。
〔1〕轴承 〔2〕外六角螺塞 〔3〕键 〔4〕○形密封圈 〔5〕○形密封圈 〔6〕○形密封圈 〔7〕转子上盖 〔8〕孔用卡圈 〔9〕低压腔 〔10〕螺旋叶片 〔11〕○形密封圈 〔12〕高压腔 〔13〕弹簧 〔14〕弹簧底座 〔15〕○形密封圈 〔16〕U形槽 〔17〕○形密封圈 〔18〕端直通接头体 〔19〕吸油管道 〔20〕配流环 〔21〕○形密封圈 〔22〕○形密封圈 〔23〕端直通接头体 〔24〕锥形阀体 〔25〕阀套 〔26〕止推轴承 〔27〕○形密封圈 〔28〕转子底板 〔29〕垫 〔30〕轴承 〔31〕锥形腔 〔32〕壳体 〔33〕垫 〔34〕轴承 〔35〕垫 〔36〕止推轴承 〔37〕壳体上盖 〔38〕○形密封圈 〔39〕转轴 〔40〕键 〔41〕转子 〔42〕甩油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庆库,未经张庆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1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