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离心式增氧机无效
申请号: | 86201358 | 申请日: | 1986-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1358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6-15 |
发明(设计)人: | 徐学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水产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浙江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杏菊 |
地址: | 浙江省普***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心 增氧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及污水处理机械,特别是关于鱼、虾类养殖的各种静水水域或高密度精养池的增氧机械。
增氧机是水产养殖业中对鱼、虾类有救生和助长作用的不可缺少的设备。国内外增氧机形式很多,有生化增氧、光化增氧、液化增氧、磁化增氧、电化增氧、机械增氧等。其中机械增氧使用最多,有叶轮式、射流式、涌喷式、水车式、管式、喷水式、浮选式、充气式等,以叶轮式增氧机应用最广。但上述的机械式增氧机都属单面工作,体外搅水、提底层水增氧,或是体内吸水向上涌、喷水体、扩大与空气接触面积,以达到增加水体溶氧量,其效果欠佳。叶轮式增氧机还存在因需有减速装置,而体积笨重,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噪音大,且有机油渗漏,污染水体等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叶轮式增氧机存在的不足,设计一种新型的离心式增氧机,根据离心力原理工作,具有双面作用,不仅体外能提水、搅匀水体,而且体内也能大量提取底层贫氧水,增加水体上、下对流量,使溶氧垂直分布均匀,达到水体迅速提高溶解氧量。
本实用新型是根据离心力原理专门设计的,它是由电动机直接联动增氧总成。增氧总成包括倒圆锥形叶轮、盖板、倒圆锥形叶轮中部接有开着长孔的吸水接管,在吸水接管下端联接吸水管。倒圆锥形叶轮结构,其外表面贴有斜置或直置的背面带有小孔的空心外叶片,并与喇叭进气管直接联结,其内表面焊接或铆接有曲线形内叶片,其高度正好与盖板相接,盖板外缘与倒圆锥形叶轮内侧组成环形出水口。增氧总成是由不锈钢(1Cr18Ni9Ti)或工程塑料(ABS)制成。动力采用三相或单相电动机。经电动机高速旋转,使叶轮内的水体在离心力作用下成为工作流体挤离环形出水口而被抛向外围,形成无数水滴,扩大和空气接触面积,使贫氧水吸收了空气,于是高含氧量的水跌落入池塘,又不断冲击着水面,造成水分子和空气反复接触和混和,更多的氧分子溶入水中,从而增加了水体的溶氧量,这是第一路增氧;吸水管靠离心力作用形成真空,源源不断将底层贫氧水上提,吸入补充到叶轮内,又被抛向外围,使上下水体循环不息,溶氧垂直分布均匀。叶轮的急速旋转,使外叶片不断将水体剧烈搅动并向外推出,使中央产生负压区,不仅把底层贫氧水再次垂直上提,使表层水溶氧处于不饱和状态,加速空气中氧分子的迁移溶解,而且增加了上下水体的对流量,同时,空气通过喇叭口进气管进入空心外叶片,经叶片背面上小孔吸、压入水体,被叶片打碎形成无数细小气泡,经有效搅动而减小气-液双膜厚度,降低膜阻力,使空气中氧的溶解率提高,又一次增加了水体的溶氧量,这是第二路增氧;空心外叶片的离心力作用,也源源不断将水体推出水面,产生水跌和水波,扩大水和空气接触面积,并使空气被水所吸收,落入池塘的高含氧量的水,又不断冲击水面,造成水的剧烈骚动,使水分子和空气反复接触和混和,更多的氧分子溶入水中,从而再次增加了水体的溶氧量,这是第三路增氧。
本实用新型为系列设计,所提供的增氧机,不需减速装置,结构轻巧合理,维修、搬运方便,制造工艺简单,价格低廉,便于实现、推广。因动力使用三相电动机或单相电动机,所以可用于不同场合和地区的海、淡水池塘鱼、虾类养殖。由于此结构能有三路增氧,所以增氧效果显著,使养鱼、虾池塘在短时间内能迅速增加水体溶氧量,防止鱼虾类因缺氧而浮头窒息或死亡;加速池塘水体的物质循环,达到改良水质,防病治病之功效;保持水体适宜的溶氧量,促进鱼虾的正常生长,促进水产养殖业的高产和发展,还可用于厂、矿污水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离心式增氧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俯视图
图3是离心式增氧机工作状态原理图
其中:1-电动机 2-增氧总成 3-喇叭进气管 4-带有小孔的空心外叶片 5-倒圆锥形叶轮 6-曲线形内叶片 7-浮筒 8-吸水管 9-吸水接管 10-环形出水口 11-盖板 12-离心式增氧机 13-由机外水体形成的水跃和水波 14-由机内水体形成的水跃 15-形成水体旋转 16-形成水体垂直方向的对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水产学院,未经浙江水产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1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