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电视机显象管延寿电路无效
申请号: | 86201758 | 申请日: | 1986-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1758U | 公开(公告)日: | 1986-11-26 |
发明(设计)人: | 徐子叨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子叨 |
主分类号: | H04N5/68 | 分类号: | H04N5/6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湖南省湘***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视机 显象管 延寿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线电技术领域,是一种延长电视机显象管使用寿命的电路。
显象管是电视机中最贵重的器件,影响显象管寿命的主要因素是灯丝过热和阴极老化。一般显象管灯丝电压为12V,灯丝电流为85mA,工作时热态电阻12V/85mA=141Ω,而未加热时的冷态电阻约为20Ω,开机时最大瞬时电流12V/20Ω=0.6A,此电流是其额定工作电流的7~8倍,因此,开机时显象管灯丝过热发生闪光现象,缩短了显象管的使用寿命。尤其在灯丝电阻不均匀或引线焊接不良时,灯丝局部过热点,很容易烧断。此外,电视机灯丝预热问题还没有妥善解决,开机初始阶段,阴极尚未加热,发射电子的能力较弱,而行输出加到显象管的高压强行将电子从阴极拉出,这样就会引起阴极过早老化,缩短了显象管的使用寿命。在电视机电路中,增设灯丝限流和高压延时电路,无疑是一项有益的措施。
近年来《无线电》杂志曾多次发表有关文章,对显象管延寿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几种显象管延寿保护电路,这些改进电路虽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和启发作用,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无线电》85年第二期29页提出的改进电路(参见附图1),为了加入灯丝限流和高压延时电路,将电视机电源开关移至整流器之后,限流和延时作用靠手动控制,很感不便,关机后还要拨掉电源插头,否则电源变压器长期工作,显象管灯丝总处于加热状态,那将造成严重后果,若在变压器初级再加一个开关,既不方便也不好在电视机上安装;《无线电》85年第11期36页提出的改进电路(参见附图2),虽具有限流和延时作用,但是,电路变动较大,元件增添较多,安装制作也不容易,成本有所提高;《无线电》85年第12期35页提出的改进电路,虽有高压延时作用,却没有灯丝限流作用,也不够完美。鉴于以上种种原因,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最新电视机机型,仍然没有妥善解决好显象管延寿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简单易行的显象管延寿电路,它既能限制开机瞬时电流对灯丝的冲击,又可以起到高压延时的作用。其电器原理图和特性曲线参见附图3和附图4。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气原理图。图中Rt表示缓变型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DW表示稳压管,W表示显象管灯丝。图中E端接电源,A端接显象管灯丝,C端接行推动变压器初级。附图4是附图3中的缓变型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特性曲线,其中缓变型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阻值变化的特性如曲线1所示。缓变型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压降变化的特性如曲线2所示。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3中的缓变型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取代原一般限流电阻,并与显象管灯丝电阻,构成一个电阻串联回路,当电源接通后,有一确定的电流通过这两个串联电阻,在这个电流的作用下,缓变型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的阻值逐渐下降,而冷态灯丝电阻(相当于正温度系数电阻)的阻值却逐渐上升,这一对矛盾逐渐趋向平衡,在进行平衡的过程中,便产生了自动限流作用。同时,缓变型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两端压降随其阻值而变化,利用这一变化的电压去控制行推动管集电极回路中的稳压管DW,使之在某一电压值开放,这样就产生了显象管高压延时作用。延时时间约15秒左右。缓变型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和稳压管DW的参数,应根据具体机型来选择。附图3所示的电路工作过程如下:开机时,12V稳压电源经过缓变型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加在显象管灯丝两端,电流通过缓变型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便产生热量,其阻值缓缓下降,灯丝电流则缓缓上升,直至达到期额定值,因此,限制了大电流对冷态灯丝的冲击,与此同时,A端电压逐渐上升,当此电压上升到某一确定值后,稳压管被击穿,此回路开始出现电流,行推动级逐开始工作,显象管阳极高压逐渐上升,起到了高压延时作用。就是这样将缓变型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与稳压管DW巧妙地结合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延时电路,从而实现了显象管灯丝限流和高压延时的双重目的,起到了保护显象管延长其使用寿命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延寿电路亦可用于彩色电视机的显象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子叨,未经徐子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1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