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具有燃烧器的立式锅炉无效
申请号: | 86202050 | 申请日: | 1986-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2050U | 公开(公告)日: | 1987-06-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正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正安 |
主分类号: | F24H1/22 | 分类号: | F24H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四川省成都市东***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燃烧 立式 锅炉 | ||
本实用新型 涉及一种 以煤为燃料的半煤气立式锅炉或明火燃烧立式锅炉,它适合于蒸发量为0.5吨/时及以下的工业锅炉或生活锅炉。
公知的半煤气立式锅炉,炉膛周围是一个封闭的金属炉胆,水冷度和辐射受热面都较大,因而炉膛温度低;在煤气燃烧室底部的受热面上分散放置的挡火耐火砖不能有效集聚和储备热量,热辐射弱。特别是半煤气立式锅炉处于启动或低负荷运行时,炉膛和煤气燃烧室内的烟气温度常常低于煤气着火温度,致使煤气熄火,而需要人工或用其它方法点燃煤气。这不仅给运行操作带来不便,还污染环境,降低锅炉热效率,特别是重新点燃煤气时,常发生爆炸事故,危及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以上所述,在国防工业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的《企业节约能源技术》一书中有记载。
公知的半煤气立式锅炉,采用横水管结构,水循环工况较差,特别是上、下炉胆夹层之间的汽水混合物,容易产生汽水分层和停滞,影响锅炉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公知的省煤器是蛇形管式或烟管式结构,用机械方法清除水垢很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能够稳定燃烧,煤气不熄火,不爆炸,水循环可靠,热效率高的立式锅炉。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在锅炉炉膛设置卫燃带,同时,将炉膛布置的辐射受热面比公知同类半气煤立式锅炉相应减少30~40%。
第二、在锅炉上炉胆内设置管形燃烧器,以此取代公知半煤气立式锅炉上炉胆内的挡火耐火砖。
第三、取消公知立式锅炉的横水管,在实用新型锅炉上炉胆内设上升管。
第四、在锅炉尾部设新型省煤器。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技术方案是怎样实现的。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锅炉的侧面剖视图。
燃煤从炉门〔1〕加进炉膛〔8〕。根据煤质条件,在炉排〔4〕顶面四周设适当高度的卫燃带〔5〕。一次风由送风机从一次风口〔2〕送入风室〔3〕。炉膛〔8〕上部设有1~2支与下炉胆〔6〕平面切向引入的二次风喷嘴〔7〕。二次风在炉膛〔8〕内强烈扰动烟气作旋转运动,加强烟气与空气进行混合,同时,烟气中的飞灰可燃物在离心力作用下,部分被分离,降落在灼热的燃料层上继续燃烧。由于在炉膛〔8〕内设有适当高度的卫燃带〔5〕,布置的辐射受热面比公知的同类半煤气立式锅炉相应减少了30~40%,加上管形燃烧器〔9〕的喇叭形入口〔10〕端对炉膛〔8〕内烟气和燃煤的辐射,促使炉膛〔8〕温度提高,强化了燃烧过程,确保炉膛〔8〕出口烟气平均温度高于700~900℃。
管形燃烧器〔9〕垂直布置在上炉胆〔15〕的中心。它是一个下端开有入口〔10〕、顶端封闭、呈园形、椭园形、方形或多边形的筒体,筒体上部的侧壁上开有烟气出口窗〔14〕,数量可以有4~6个。下端入口〔10〕可以紧接炉膛〔8〕。管形燃烧器〔9〕下端所开入口〔10〕可以是喇叭形。筒体在喇叭形入口〔10〕上可依形成扩大了内径的下腔〔11〕,缩小了内径的喉部〔12〕和扩大了内径的上腔〔13〕。管形燃烧器〔9〕可用耐火材料制作。
含有煤气和飞灰可燃物的烟气离开炉膛〔8〕经管形燃烧器〔9〕的喇叭形入口〔10〕进入下腔〔11〕,喉部〔12〕及上腔〔13〕,在其中进行绝热燃烧。管形燃烧器〔9〕很少向外放出热量,它实际上是一根辐射管,管内有很好的温度场。由于管形燃烧器〔9〕的内径随高度变化,烟气流经这些点的速度随之改变,产生扰动,增强了烟气和飞灰可燃物与空气的进一步混合。所以,煤气和飞灰可燃物在管形燃烧器〔9〕内有良好的温度条件和混合条件,能确保得到充分燃烬,消除黑烟。管形燃烧器〔9〕中的飞灰,在各种作用力下,部分降落到炉膛〔8〕。
以上说明,在采取了提高炉膛〔8〕温度和设置管形燃烧器〔9〕的技术措施以后,使锅炉获得了能稳定燃烧,煤气不熄火、不爆炸、安全和消烟除尘好的效果。
燃烬了的烟气经烟气出口窗〔14〕进入上炉胆〔15〕内,冲刷上升管〔18〕和上炉胆〔15〕。可以将上升管〔18〕弯曲成10~30°角度,连接在上炉胆〔15〕的上封头〔16〕和下封头〔17〕上。上升管〔18〕的数量可以有8~13根,布置在管形燃烧器〔9〕外围180~250°角度范围内。上升管〔18〕吸热量大,管内水温高,它与锅壳〔19〕边缘处的低温水构成自然水循环回路。上升管〔18〕还改善了上炉胆〔15〕与下炉胆〔6〕夹层之间的汽水流动特性。烟气流经上炉胆〔15〕下部后,经烟气出口管〔22〕进入省煤器〔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正安,未经李正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2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