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上引法连铸结晶器在审
申请号: | 86203074 | 申请日: | 1986-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3074U | 公开(公告)日: | 1986-12-17 |
发明(设计)人: | 陆涛;诸荣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机械工业部上海电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2D11/04 | 分类号: | B22D1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专利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席和生,王赣生 |
地址: | 上海市军工***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引法连铸 结晶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上引法连铸设备,作上引法连铸拉杆用。
国外现有结晶器与图1所示结构相类。图1为芬兰Outokumpu公司的结晶器示意图,(美国专利3746077)。使用时结晶器端部直接插入铜液(5)中,石墨模(3)、引锭头(1)、冷却管(4)均伸到铜液水平面之下。外套(2)不仅要耐受铜液高温而且与石墨模(3)间的密封必须可靠。外套(2)必须用特殊耐火材料制成,加工工艺要求高,结构复杂,如稍有渗漏,铜液(5)可能使冷却管(4)融化,因漏水而导致爆炸,使用不安全。
为能用普通材料制作使用安全、可靠的结晶器,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
1.结晶器分上下两段、引杆、引锭头与冷却管内套间的间隙与真空抽管相通,石墨模上部与冷却管内套头部的锥形铜帽内壁相连,下部直接插入铜液中,由真空吸引使铜液上升,经水冷却结晶,拉出铜杆。
2.冷却管隔套下端设有三只定位销,可保证隔套与内套之间的间隙均匀,内套头部装有锥形铜帽,可加速铜液冷却。其底部与冷却管外套相连,形成密闭腔,外腔与进水管相通,内腔与出水管相通,各连接处及上下端部均用密封圈及紧固螺母密封。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给予具体说明。
图2上引法连铸结晶器下段示意图。
图3上引法连铸结晶器上段示意图。
从图可见,石墨模(7)是上部呈锥面(或呈管螺纹状)的石墨圆管,可用锥面连接(或螺纹连接)方式与冷却管内套(14)头部的锥形紫铜帽(10)内壁相连,下部直接插入铜液(5)中。铜液(5)上盖有木炭(6)以产生一氧化碳,保护铜液表面不会被氧化。
冷却管内套(14)与外套(12)之间有一中间隔套(13),隔套(13)下端设有三只定位销(9),以保证隔套(13)与内套(14)之间的间隔均匀。内套(14)头部装有锥形紫铜帽(10)且底部与冷却管外套(12)相连,形成密闭腔。冷却水从进水口(16)进入冷却管外腔(22)经底部转入内腔(21)再经回水口(17)及上段结晶器进水口(26)流入上段结晶器外腔,再转入其内腔后,从上段结晶器出水口(27)流出。上引铜杆可经锥形紫铜帽,下段冷却管、上段冷却管三次冷却,路径长,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速度。
结晶器引锭头(15)与冷却管内套(14)间的间隙与真空抽管(18)相通。抽真空后,铜液被吸入石墨模,经冷却管头部锥形紫铜帽冷却,遇引锭头(15)时即冷却凝固,凝固铸杆(20)被不断引出,拉杆一直在真空保护和水冷却下进行,铜杆不会被氧化。由于突然停电等原因,使牵引中断,要重新拉杆时,只要真空度达到一定值,不需要重新用引棒引出,拉杆仍可继续,使用方便,生产安全。
结晶器的各连接处及上、下端部均用密封螺母如(19)、(23)、(25)、(30)、(32)等及密封圈如(8)、(24)、(28)、(29)等密封。即使因误操作而使结晶器下端短时浸入铜液,亦能继续拉杆、生产安全可靠。密封螺母、密封垫圈可用不锈钢、耐热石棉等一般材料作成。
按本实用新型的结晶器不需要特殊的耐高温材料制造,加工方便,使用安全可靠,而且引杆一直在真空保护下进行,铜杆不会氧化,用于无氧铜生产特别有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机械工业部上海电缆研究所,未经机械工业部上海电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3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用节能炉灶
- 下一篇:使窗框架贴墙面的开关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