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节流元件-多孔动压探针组合式双相流量干度计无效
申请号: | 86203508 | 申请日: | 1986-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3508U | 公开(公告)日: | 1987-09-09 |
发明(设计)人: | 林宗虎;王栋;申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F1/00 | 分类号: | G01F1/00;G01F1/34 |
代理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国翔 |
地址: |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流 元件 多孔 探针 组合式 流量 干度计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双相流体流量干度测量仪表。
在动力、化工、石油和核能等工程领域中,人们常常会遇到汽(气)液双相流体流动。如何精确地同时测定汽(气)液双相流体的两个重要参数——流量和干度,一直是人们试图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双相流的双参数测量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因此人们常常采用两种特性不同的测量元件组合在一起,以实现同时测量汽(气)液双相流的流量和干度。目前这方面的仪表有:孔板与齿轮流量计的组合,它仅适用于低压、高粘性的汽(气)液双相流体;双园缺孔板的组合,它的测量误差较大,平均误差为30%,最大可达100%;扰流子与文丘利管的组合,这种仪表由于扰流子本身难以实现标准化,且易变形或断裂,使用受到限制;γ射线密度计与毕托管(或靶式流量计)的组合,这种仪表成本高,操作烦琐且测量精度不高,工业上也难以推广应用。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出采用节流元件(孔板、文丘利管或喷咀)与多孔动压探针(笛形管亦称均速管,或毕托管)的组合,可同时精确地测量汽(气)液双相流的流量和干度。
图1为孔板——多孔动压探针组合式双相流量干度计及其测量方法示意图。图2为文丘利管——多孔动压探针组合式双相流量干度计及其测量方法示意图。图中(1)为均速管全压孔;(2)为均速管静压孔;(3)为孔板;(4)为孔板法兰;(5)为法兰测量孔;(6)为被测管状物;(7)、(8)为差压变送器;(9)为压力变送器;(10)为微型计算机;(11)为静压测量孔;(12)为连接法兰;(13)为文丘利管;(14)为文丘利管测压孔。
图3为笛形管横截面的几种形状。图中(15)为园形;(16)为椭园形;(17)为棱形;(18)为梯形;(19)为倒梯形。
图4为孔板透镜垫结构示意图。图5为整体式文丘利管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要点是,分别用一个节流元件和多孔动压探针作为测量元件。节流元件可以是孔板、文丘利管或喷咀。多孔动压探针可以是笛形管(亦称均速管)或毕托管。节流元件与多孔动压探针的前后安装次序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只要二者保持足够的距离(一般≥15D,D为被测管道内径)。孔板可采用标准孔板或非标准孔板。高压时,可采用孔板与透镜垫整体加工的结构(如图4所示)。孔板的取压方式可以是角接取压或远离孔板取压(例如孔板前2.5D,孔板后8D、10D等)。文丘利管采用渐缩和渐扩部分整体加工的结构(如图5所示)。喷咀为普通的喷咀,笛形管上的全压孔按等面积环原则布置;静压孔开在笛形管背面(如图1所示)。当被测管道直径较小时,笛形管的静压孔也可直接开在被测管道壁面上,或采用普通的毕托管作为动压探针。
节流元件和多孔动压探针通常采用黄铜或不锈钢等材料制成。该双相流量干度计在使用时,应保证引压管内充满单相的液体。具体的测量步骤是:通过压力变送器和差压变送器分别测得管内系统压力P,节流元件前后压差ΔP,多孔动压探针的压差ΔPa,由微型计算机直接计算并显示出被测双相流体的流量和干度。因为在一定压力P下,节流元件测得的ΔPo和多孔动压探针测得的压差ΔPa都是两相流体的流量M和干度x的函数,即ΔPo=fo(M,x),ΔPa=fa(M,x)。但ΔPo反映的是两相流体通过节流元件时的加速压降(在远离孔板取压的情况下,反映的是两相流体通过孔板时的局部阻力损失与管道摩擦阻力之和),而ΔPa反映的是两相流体的动压。所以,函数fo与fa有着完全不同的形式,且它们是相互独立的。故根据P,ΔPo和ΔPa即可测出M和x值。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易实现标准化,在较大的压力变化范围内均能连续进行测量,测量误差小于5%;各测量值可用微型计算机处理并自动记录。
实施例1:
应用本实用新型测量空气——水两相流。采用孔板——笛形管组合。被测管道内径D=25毫米;管内工作压力1个大气压。孔板和笛形管均用黄铜制成。孔板开孔截面比m=0.25;采用角接取压。孔板与笛形管相距15D。
根据下列关系式(1)和(2),在测得ΔPo,ΔPa和工作压力P后可算出干度x和双相流体流量M。
x=0.11185( (ΔPo)/(ΔPa) )-2.34608 (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3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