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铸件渗透补漏机无效
申请号: | 86207085 | 申请日: | 1986-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7085U | 公开(公告)日: | 1987-11-18 |
发明(设计)人: | 罗固事;陈庆飞;郑渝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固事;陈庆飞;郑渝生 |
主分类号: | B22F3/26 | 分类号: | B22F3/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四川省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铸件 渗透 补漏 | ||
本发明为工业上所用的铸件渗透补漏机。
各种承受气压液压等密封性要求的铸件,由于气孔、疏松、缩松、细微针状缝隙等铸造缺陷使其密封性达不到产品性能要求,因而造成大量废品。渗透补漏工艺可以补救那些肉眼看不见的要作密封性试验才能发现渗漏的铸件。现在已有补漏机的补漏方法如下:将有渗漏缺陷的铸件清洗后放入补漏缸,向缸内抽真空,同时抽除了铸件缝隙中的空气、水份和游离杂质。然后停抽真空,灌注补漏液于补漏缸中,利用真空和毛细管原理,补漏液被吸渗到铸件的缝隙中。接着对补漏缸内施加2~6个大气压,使补漏液在压力作用下进一步渗透进铸件的缝隙,再经固化后即达到铸件补漏的目的。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补漏机的补漏效果,关键在于当补漏液浸渗进铸件缝隙时,补漏缸内即铸件缝隙中应处在高度真空状态。但是现有补漏机却有如下缺点:当补漏缸中抽到设备可能达最高真空度后,停抽真空,补漏液流进补漏缸内;随着补漏液进入补漏缸中,补漏缸内空间逐渐缩小,空气分子浓度相对增大,补漏缸内真空度就逐渐下降,最后直到接近大气压。这一过程可通过图1加以说明。图1为补漏缸中已抽达最大真空度后停抽真空,在进入补漏液过程中,补漏液液面高度与真空变化的坐标图,X轴表示真空度,Y轴表示补漏液液面高度,H表示补漏缸空间的高度。显然,补漏液进入补漏缸内,真空度下降,铸件缝隙中的气体分子数量增多,阻碍了补漏液往铸件缝隙中浸渗,降低了补漏机的补漏效果。使用现有补漏机对有些铸件一次补漏不成功,还需二次补漏三次补漏等。就是由于补漏机的上述缺点所影响的。而且,现有补漏机在操作时当补漏液进入补漏缸的过程中不能同时抽真空,不然的话补漏液就可能抽到真空管道至真空泵内。《机械制造》杂志1983年第4期21~23页所报道的补漏机即属于这种类型重庆汽配厂进口法国的补漏机也属这种类型。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改进的铸件渗透漏漏机,它不但能保证在补漏液进入补漏缸的全过程中补漏缸内的空间都处在高度真空状态,而且不会发生补漏液进入抽真空管道的现象。
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在补漏缸上部有一接真空源的管道,在此管道的下方,最好的位置是在5~300mm的地方设置一能发出控制信号的触点,该触点与补漏液进液阀门控制机构相连,当补漏液液面与触点接触时,触点发出一个信号,通过控制机构将补漏液进液阀关闭。采用本发明的铸件渗透补漏机补漏铸件,当补漏缸内抽到最高真空度在进入补漏液的全过程中均未关断真空泵。适当选择补漏液进液阀的口径和真空泵容量,可使补漏液进入补漏缸的全过程中补漏缸内的空间都处在高度真空状态,当补漏液液面与前述触点接触时,触点发出的信号通过控制机构将进液阀关闭,保证补漏液不可能进到抽真空管道内。这一过程可通过图2来说明。图2为补漏缸中抽达最大真空度(此时继续抽真空),进入补漏液过程中,补漏液液面高度与真空度变化的坐标图,X轴表示真空度,y轴表示补漏液液面高度,H表示补漏缸空间的高度。显然,补漏液进入补漏缸的全过程中尚保持高度真空状态,铸件缝隙中的气体分子数量仍然很少,这就有利于补漏液往铸件缝隙中渗透,大大增强了补漏机的补漏效果。
本发明因为只需在原设备上增设一触点和控制进液阀的机构,所以结构特别简单。触点和控制进液阀的机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比如电气式控制或机械式的控制。
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为一般补漏机中真空度变化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补漏机中真空变化示意图。
图3和图4是根据本发明提出的铸件渗透补漏机示意图。
下面结合图3图4说明依据本发明提出的补漏机的具体细节及工作情况。
图3为该补漏机包括的补漏缸,补漏缸〔1〕的底部通过管道〔11〕与储液缸(图中未画出)相连,管道〔11〕上有一电磁阀〔10〕,补漏缸的压盖〔2〕上有一接真空源的管道〔4〕、接压缩空气源的管道〔8〕(真空源和压缩空气源图中未画出)和显示补漏缸压力的压力表〔6〕,压盖〔2〕上还设置有一触点〔3〕,触点的尖端伸到抽真空管道〔4〕下方5~300mm处,触点的另一端通过导线〔9〕与控制机构G相连。触点结构及与补漏缸压盖〔2〕的结合方式如图4所示。触点〔3〕用导电材料制成,其表面有绝缘材质〔12〕,触点在缸内的暴露部分(即未被绝缘材质包住的部分)宜于取1~100mm长度,触点的另一端与导线〔9〕连接,触点通过绝缘材质〔12〕与压盖〔2〕牢固地连接为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固事;陈庆飞;郑渝生,未经罗固事;陈庆飞;郑渝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7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Y-A型导尿管固定器
- 下一篇:段形汉字平板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