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多用气体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86208843 | 申请日: | 1986-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8843U | 公开(公告)日: | 1987-11-18 |
发明(设计)人: | 罗会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会明 |
主分类号: | B01J7/02 | 分类号: | B01J7/02 |
代理公司: | 湖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盛华 |
地址: | 湖北省荆州***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用 气体 发生器 | ||
本实用新型为一多用气体发生器,主要用于化学实验,尤其是中学化学实验。
现在常用的启普发生器,在制取气体时,必须由块状或颗粒状的难溶性固体和液体反应,有反应期间不能加热,成本高,实验所用试剂多等不足之处。经候远贵改制的新型气体发生器(见《实验教学与仪器》1985.4.24~25),虽实验中可加热,成本低,体积小,实验所用试剂量少,但对反应物仍有限制,只能用于块状或颗粒状的难溶性固体和液体的反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研制一种试剂耗量少,操作方便,体积小便于收藏的多用气体发生器,它不仅可用于块状或颗粒状的难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反应,还可用于粉末状的难溶性固体物质及各种形状的可溶性固体物质,液体物质与另一液体物质作用产生气体的反应。
本实用新型是由盛液体试剂的分液漏斗〔1〕与盛反应物的具支管〔2〕或锥形瓶〔2′〕组成,并带有配件芯孔管〔3〕或〔3′〕,盛液体试剂的容器还可为对孔管〔1′〕,对孔管〔1′〕上具有孔〔5〕。芯孔管〔3′〕内有内芯管〔6〕,芯孔管〔3〕、〔3′〕,内芯管〔6〕管壁上带孔,孔分布为每平方厘米至少5孔,孔径小于1毫米;芯孔管〔3〕的喇叭口壁区及芯孔管〔3′〕底部,内芯管〔6〕管壁下部10~20毫米高度区为无孔区。对孔管〔1′〕上具有孔〔5〕。芯孔管、对孔管由玻璃、或可耐酸碱、耐腐蚀、耐高温的塑料材料制成。
该多用气体发生器具有一器多用的性质,下面结合附图来加以说明。
图1,Ⅰ型多用气体发生器(A)结构图。
图2,Ⅰ型多用气体发生器(B)结构图。
图3,Ⅱ型多用气体发生器(A)结构图。
图4,Ⅱ型多用气体发生器(B)结构图。
一、用于固体物质与液体试剂的反应。
参照图1、图2,将芯管〔3〕或〔3′〕放入具支管〔2〕或锥形瓶〔2′〕中,在具支管〔2〕与芯孔管〔3〕之间,或芯孔管〔3′〕内放入待反应的固体物质,塞上塞子〔7〕,将分液漏斗〔1〕下杆插入到芯孔管中,在分液漏斗〔1〕中加入待反应的液体试剂。打开漏斗活塞和放气管上的放气阀〔4〕,液体试剂流下,反应开始。若使反应中途停止,只要关掉放气阀即可,此时因反应中产生的气体而使内压上升,促使液体试剂逆回到分液漏斗〔1〕中,不再与固体物质接触而使反应停止。用此装置不仅可制取H2、Cl2、H2S、CO2C2H2、NO2、HCl、SO2等气体,还可用于做钠与水反应的性质实验。
二、用于液体试剂与液体试剂的反应。
参照图1、图2,在具支管〔2〕或锥形瓶〔2′〕中加入一种待反应的液体试剂,塞上塞子〔7〕,将分液漏斗〔1〕插入其中,而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另一种待反应的液体试剂,操作方法如上述-所述,液体试剂滴入到另一液体试剂之中,反应进行。例如在具支管〔2〕或锥形瓶〔2′〕中加入浓硫酸,漏斗〔1〕中加入甲酸,加热,即可制取出CO气体。
三、用于做固体物质升华的实验。
参照图3、图4,在具支管〔2〕或锥形瓶〔2′〕中加入少许待升华的固体,如碘、萘等,在对孔管〔1′〕中加入冷水,在具支管或锥形瓶底部加热,固体受热升华,升华的气体碰到冷的对孔管〔1′〕的管壁即刻冷凝成固体。
四、用于做灭火器原理的实验。
参照图3、图4,在具支管〔2〕或锥形瓶〔2′〕中加入饱和碳酸盐溶液,在对孔管〔1′〕中加入酸溶液,将对孔管〔1′〕塞入塞子〔7〕中,并将塞子〔7〕塞上,打开放气阀〔4〕,左手握住具支管或锥形瓶的上部,右手握住其底部,缓慢倾倒,两种溶液通过孔〔5〕混合反应产生CO2气体,混合液受CO2气体产生的压力作用而喷出,达到灭火效果。
五、用于充氢气球。
参照图1、图2,在具支管〔2〕与芯孔管〔3〕之间或芯孔管〔3′〕内加入锌,塞上塞子〔7〕,将分液漏斗〔1〕插入其中,而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盐酸溶液,打开放气阀〔4〕,将氢气球接到放气支管上,打开漏斗活塞,液体试剂流下,反应开始,产生氢气,待反应一段时间后,若关闭活塞,由于内压作用,氢气则充入到氢气球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会明,未经罗会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8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