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移动式虹吸排泥机无效
申请号: | 86209330 | 申请日: | 1986-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9330U | 公开(公告)日: | 1987-11-18 |
发明(设计)人: | 徐景翼;翟砚章;沈大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自来水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3/88 | 分类号: | E02F3/8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润华 |
地址: | 天津市和平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虹吸 排泥机 | ||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适用于斜板同向流沉淀池池底污泥排除装置的设计。
同向流沉淀池是七十年代问世的化学沉淀法净化水装置,在国外报导中,池底排泥装置均用机械方式,如法国专利2156277号所设计的排泥机是由刮泥板将污泥集中于污泥浓缩室,而后用泵将泥从池底排泥口排出,这种方式易使池底污泥在刮动过程中翻滚,不仅污泥排除不净,还会影响沉淀装置工作效果。国内目前除发明人所在单位外,各地采用同向流沉淀池还在实验阶段。据报导,所采用的排泥装置都是用穿孔管排泥。由于穿孔管易堵塞,排泥往往不彻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出适合于同向流沉淀池池底排泥的装置。
本设计采用虹吸原理,通过三个构造系统实现排泥目的。即虹吸排泥系统、桁架系统和移动驱动系统。
虹吸排泥系统的构造包括刮泥板1、切泥板2、吸泥口3、虹吸管路4。由刮泥板1、切泥板2、吸泥口3构成的吸泥装置如图1、图2。图1是俯视图,图2是断面图。
由于排泥机要两面移动排泥,刮泥板1的两个工作面为对称形状,每一工作面上的刮泥板箱均由顶端相交的两个刮泥翼板构成。相对的一组刮泥板和底板5、盖板6构成一个中空密闭的多面体。刮泥板箱均保持在同一水平面,在其底板5距顶端适宜的位置上固定切泥板2。切泥板2为条形,联接若干刮泥板箱多面体。在两个相邻的多面体的两两个工作面刮板翼板的尾端处夹装一个吸泥口3,接虹吸管路4。每一个吸泥装置接一根虹吸管。
对吸泥装置工作的说明:
吸泥装置可以双向移动工作。当其移动时,底部切泥板2的刃将池底污泥翻开,泥浆被刮泥板箱收拢,吸泥装置向前移动的相对运动条件便利于泥浆进入吸泥口3,沿虹吸管路引出池外。
桁架系统的作用是稳定支撑虹吸排泥系统和移动驱动系统。桁架可根据需要按照现行技术规范设计。可供选择的有单臂式和双臂式两大系列。前者适用小型池,后者适用大、中型池。
单臂式设计方案如图3、图4、图5。双臂式设计可以是下传动驱动式,如图6、图7,也可以是上驱动悬挂式,如图8、图9。
对图3~图9的说明:
沉淀装置工作区域11,沉淀池壁12,隔墙13,驱动电机14、下传动伞齿轮组合15,下传动中心传动轮组合16,移动轮17,移动轨道18,下传动轴19,下移动轴20,单臂桁架配重21,天车过梁22,桁架移动巷道23。
桁架系统安装的要求是当桁架移动时不会对沉淀装置区域的水力条件产生干扰。采取的措施是在沉淀池中筑有隔墙13,与池壁口之间构成桁架垂直部分的移动巷道。同时沉淀池要具有足够的深度使池底移动的桁架形成的潜流不影响其上部沉淀装置区域的沉淀工作条件。桁车移动速度控制在1米/分钟左右。
移动驱动系统如图3~图9所示,属于公知技术。本设计的特征在于为保持两侧移动轮同步,避免滑轨,设计了同步自动调节装置,如图10、图11。
同步自动调节装置包括安装在两侧轨道两端相同位置的挡铁23及一侧轨道的两端挡铁24内侧安装的 行程开关25。
对同步自动调节装置工作的说明:
当两侧移动轮发生不同步现象,致使桁架产生偏移时,超前的移动轮被挡铁24拦截,在轨道上原地空转,拖后的移动轮继续滚动触及行程开关25使驱动电机倒转。在返程中,两侧移动轮归于同步。由于桁架在工作时是往返移动,只须一侧轨道两端安装两个行程开关25,可在往复的行程中解决任何一侧移动轮超前或拖后的同步自动调节问题。在正常情况下,只要接触到行程开关,驱动电机便停机、倒转。由于移动速度很慢,几乎不产生前冲的惯性。两侧移动转轮产生超前,推后位差是很小的,采用本设计机构很容易调节一致,避免位差累积导致移动轮脱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自来水公司,未经天津市自来水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9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