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保险锁无效
申请号: | 86210495 | 申请日: | 1986-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86210495U | 公开(公告)日: | 1987-11-11 |
发明(设计)人: | 秦金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空工业部成都发动机公司一厂 |
主分类号: | E05B63/14 | 分类号: | E05B63/14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专利服务中心代理部 | 代理人: | 洪友瑞,王维芝 |
地址: |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险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器具防盗用锁具,尤其适用于需几人在场时才能打开重要库房用的锁具。
申请日前公知的保险锁由锁芯、锁舌、壳体组成的弹子锁;由带数码盘的旋扭、底座、带槽的圆板、门闩组成的密码锁。开锁的步骤是将钥匙插入弹簧锁的钥匙眼,旋转锁芯,使挡住弹簧锁门闩的锁舌缩回壳体内,然后旋转旋扭的密码,使三个圆板的槽口对齐,旋转手把,门闩的一端正好插入圆板的槽口内,门闩脱离锁合状态;上锁的步骤是将门关好,旋转手把使门闩处于工作状态,任意旋转带数码的旋扭的位置,使三个圆板槽口位置错开排列,旋转钥匙使锁舌伸出,挡住门闩的运动。公知的保险锁因为弹子锁的钥匙眼敞露,有可能用万能钥匙打开,又容易遭到外来物堵塞,更不能适应需要几个人在场才能打开重要库房用的锁具。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重要室内和库房需要几个人(也可以是一个人)在场才能打开的具有互锁装置,又具有使外来物不能堵塞钥匙眼的保险锁。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有由带数码盘的旋扭、底座、带槽圆板组成的密码锁和有由锁芯、弹子、弹簧、壳体组成的弹子锁,在密码锁与弹子锁锁芯之间或弹子锁锁芯与弹子锁锁芯之间有互锁片,在锁合状态互锁片盖住弹子锁锁芯的钥匙眼。
密码锁与弹子锁锁芯之间的互锁片固定在旋扭上,当密码锁上的三个带槽圆板的三个槽口对齐时,旋转旋扭互锁片的一端正好卡入槽中,另一端将弹子锁的钥匙眼敞露;弹子锁锁芯与弹子锁锁芯之间的互锁片用螺钉或铆钉固定在前一个弹子锁的锁芯上,前一个弹子锁在打开状态时,互锁片正好使下一个弹子锁的钥匙眼敞露。
最后一把弹子锁上有齿轮和带有齿条的锁舌,齿轮用螺钉或铆钉固定在弹子锁的锁芯上,齿轮与锁舌的齿条啮合,扭动锁芯带动齿轮和啮合的齿条使保险锁处于锁合或打开。
密码锁和弹子锁可以同装在防护盖板内,防护盖板与装有密码锁和弹子锁的壳体之间可用四方形或三角形或其他形状的异形旋扭锁合。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2实施例1的俯视图(壳体剖开)。
图3实施例1的A向视图。
图4实施例2的A向视图。
图5实施例3的A向视图。
图6实施例4的A向视图。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附图中实施例进行详述:
图1、图2、图3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详图。带数码盘的旋扭(15)、底座(16)安装在外壳(1)上,螺钉(18)装于带槽圆板(13)上,并装于带数码盘的旋扭(15)上组成密码锁(31)。旋扭(81)装于壳体(1)上,互锁片(61)装于旋扭(81)上,当三个带槽圆板(13)的三个槽口对齐时,旋转旋扭(81),互锁片(61)的一端恰好卡入槽中,另一端使弹子锁锁芯(41)钥匙眼敞露。弹子锁锁芯(41)上用螺钉或铆钉(91)固有互锁片(71),锁芯(41)装在机芯(2)上。当弹子锁锁芯(41)处于锁合状态时,互锁片(71)恰好盖住弹子锁锁芯(51)的钥匙眼。弹子锁锁芯(51)装有齿轮(3),并装于机芯(2)上,齿轮(3)与锁舌(4)的齿条啮合。扭动锁芯(51)带动齿轮(3)和锁舌(4)使保险锁处于开或锁合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一把密码锁(32),一个互锁片(62)盖住一个弹子锁锁芯(52)的结构安排细节。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二把密码锁(33、34),二个互锁片(63、64)盖住一个弹子锁锁芯(53)的结构按排细节。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二把密码锁(35、36),二个互锁片(65、66)盖住弹子锁锁芯(42),互锁片(72)用螺钉或铆钉(92)固装于弹子锁锁芯(42)上,当弹子锁锁芯(42)处于锁合状态时,互锁片(72)恰好盖住弹子锁锁芯(54)的结构按排细节。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由于有互锁机构的互锁片盖住弹子锁的钥匙眼,只有打开前把锁后,才能打开后一把锁,因此特别适用需要几个人(也可以一个人)在场,才能打开的重要室内、库房用的锁具;由于几把锁是互锁的,因而增加了可靠性;由于钥匙眼是被互锁片盖住,钥匙眼不能被外来物所堵塞,不能被雨水所腐蚀;不能被万能钥匙所打开;由于采用机械结构,结构简单牢固、成本低、适用范围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空工业部成都发动机公司一厂,未经航空工业部成都发动机公司一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10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