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旋转炉排立式锅炉及其送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6210914 | 申请日: | 1986-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86210914U | 公开(公告)日: | 1987-12-09 |
发明(设计)人: | 史丕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衡阳市锅炉厂 |
主分类号: | F23B1/24 | 分类号: | F23B1/24;F23H9/00;F23K3/08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衡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蒋东兵 |
地址: | 湖南省衡***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立式 锅炉 及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利用煤燃烧产生的热能来生产蒸汽的一种设备。
目前,利用煤燃烧产生的热能来生产蒸汽的锅炉中,有立式和卧式两种。立式锅炉与卧式锅炉比较,立式锅炉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重量轻、价格便宜、占地面积小、启动快等优点胜过卧式锅炉,但在消烟除尘、热效率、煤种适应性以及减轻司炉工人劳动强度等方面,不如卧式锅炉。立式锅炉上述缺点的存在,与其所采用的燃烧装置和受热面的布置有直接关系。
在现有立式锅炉所采用的炉排中,有固定炉排、手摇翻动炉排。立式固定炉排锅炉因投煤、出渣和松动煤层、拔渣等全都是手工操作。由于这种手烧炉的燃烧整个过程是周期性的,投煤时的瞬时空气不足,而造成不完全燃烧的损失较大,因此,烟囱冒黑烟,热效率低的致命缺点。立式手摇翻动炉排锅炉,虽然比立式固定炉排锅炉有所改进,只是为司炉工人出渣、松动煤层减轻一些劳动强度,但没有解决手烧炉在投煤时的瞬时空气不足而造成的烟囱冒黑烟、热效率低的严重缺点。
由于立式固定炉排锅炉和立式手摇翻动炉排锅炉消烟除尘效果不好、热效率低的缺点,所以视为淘汰产品。
立式双层炉排锅炉、立式抽板顶升锅炉和下饲式锅炉,有较好的消烟除尘效果,热效率也高,但都因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在实际应用中达不到实际效果而未能普遍推广使用。双层炉排锅炉,实质上还是固定炉排锅炉,只增加一层炉排,有两个炉门,上炉门投煤和拔火,下炉门出渣优点是上层炉排上尚未燃尽的煤和可燃挥发物在下层炉排上和上下炉排之间再一次燃烧,从而减少化学不完全燃烧的损失和机械不完全燃烧的损失。但上炉门位置较高,增加了司炉工人的劳动强度,现在多数用户单位将其作为单层炉排使用,同固定炉排锅炉没有区别。它一般需燃烧优质煤,同时它的结构复杂,工艺性差、造价高。立式抽板顶升锅炉是一缸一缸地把煤从炉膛下面顶进炉膛,在刚进煤和要添换新煤时,因炉膛温度不高而产汽不足,即蒸汽从小逐渐变大,再由大逐渐变小,供汽呈周期性,对负荷适应性较差,机械传动系统复杂、易出故障。下饲式锅炉是由螺旋式上煤机往炉膛中送煤的,它实现了机械化连续送煤,对解决消烟除尘有较好效果。但它对燃煤有苛刻要求,即煤粒大小要均匀,对煤种适应性差,一般只能烧优质煤或二类以上的好煤。机械系统易出故障,维修不方便。
由于现有立式锅炉虽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重量轻、价格便宜、占地面积小、启动快等优点,但存在烟囱冒黑烟、排尘浓度高、热效率低、煤种适应性差、司炉工人劳动强度大等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加工方便、装修容易、重量轻、价格便宜、占地面积小、运行可靠、消烟除尘效果好、热效率高、煤种适应性广、减轻司炉工人劳动强度的旋转炉排立式锅炉及其与其配套使用的送煤机,为被淘汰的手烧炉提供一种新生的途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采用旋转炉排装置及其与其配套使用的送煤装置。煤由送煤装置3不断地送入炉膛2中,并均匀地置于旋转炉排面靠炉膛壁的周围。在正常燃烧时,旋转炉排面靠炉膛壁周围的部分是新燃料区,炉膛中心区是燃尽区。旋转炉排片53固定在由筋板连接上下圆圈的支圈26和销齿轮27上,旋转炉排正剖视图为圆锥形,其旋转炉排面的母线与水平线有一定的倾斜度。一般在0°-35°之间,最好在24°-26°。旋转炉排是由减速器10带动旋转炉排下面的圆柱销齿轮(或圆柱齿轮、伞齿轮)27作旋转运动的。由于旋转炉排连续不断地旋转,由送煤机送入炉膛置于新燃烧区的煤,在燃烧过程中,随着司炉工人拔火、松灰和勾大渣等操作动作而逐步由新燃料区沿着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旋转炉排面向燃尽区移动,当煤从新燃料区移动到燃尽区时,已基本燃烧完毕。在燃尽区即旋转炉排最低处设有一个手摇翻动炉排图4,摇动手摇翻动炉排,既可松动煤层,使小灰渣漏入灰渣坑中,又可促使大灰渣中未燃尽的煤继续燃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衡阳市锅炉厂,未经湖南省衡阳市锅炉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10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