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易开罐急速冷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7100587 | 申请日: | 1987-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87100587A | 公开(公告)日: | 1988-08-17 |
发明(设计)人: | 黄金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卫国 |
主分类号: | F25D3/10 | 分类号: | F25D3/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松龄 |
地址: | 香港九龙葵涌葵丰*** | 国省代码: | 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易开罐 急速 冷却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在其工作时,可用以冷却罐装饮料。
罐装饮料通常都放在冰箱或者装填冰块的容器内,以便在被消费者,即饮用者饮用之前,降低其温度并增进味道。但是,在某些场合下可能没有冰箱或冰容器,而不能随意地冷却饮料。因此,如果能够提供一个简单小巧的装置,作为罐的一部分以冷却罐内饮料,则将是很方便的。
本发明提出一种罐装饮料的冷却装置,把相当量的冷却物质,诸如压缩的二氟甲烷、二氯甲烷或氟三氯甲烷等密封在罐底板内与之形成一整体的隔板内。该隔板从罐底板向罐内伸入,还装有一个密封隔板的盖子,盖子带有操作杆,其一端形成一个锐利尖点,对着盖子。在使用时,操纵操作杆,利用操作杆的锐利尖端戳穿盖子,使冷却物质挥发或扩散入大气中,于是冷却物质活化,冷却罐内的东西。
下文通过实例并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
图1是一个罐的局部剖开斜视图,显示本发明的冷却装置的最佳实施例。
图2是图1所示冷却装置的局部剖视图,显示了容纳冷却物质的隔板形状和操作杆。
图3是图1所示罐的底视图,显示了操作杆的外形形状。
图4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局部剖视斜视图。
图5是单独用于图4的冷却装置的外观图。
图6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冷却装置的结构局部剖视图。
图8是图7的端侧放大视图,显示操作杆的结构。
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冷却装置一个最佳实施例。如图所示,该装置通常是由一个和罐20金属底板22形成一体的圆筒形隔板10所组成。罐20底板的对侧是顶盖21,其上有普通的手拉突片23,拉起时可在顶盖21上开出一个孔。隔室10从底板22向罐内伸入一适当长度,其内端11封闭,罐20充填饮料之后,隔板10就被饮料所包围。
如图2所示,隔板10装有盖子12,以密封隔板10,这样在隔板10内形成了一个密封的隔室13。如图所示,盖12被牢固固定到罐20底板22上,还有一个操作杆14,用支柱17牢固安装在盖12上,操作杆14的第一端从支柱17向外自由伸展,相反的第二端16形成一个锐利尖端,一般对着盖12的中心部位16上。在盖12的中心部位可任意地成形一个小拱顶16A,和操作杆14的第二端16相对应。
操作杆14的第一端15最好从盖12稍稍向外倾斜,方便指头的操纵。
操作杆14的第二端最好弯向盖12,或形成钩状,有助于戳穿过程。
把适当的冷却物质,诸如二氟甲烷、二氯甲烷或氟三氯甲烷等,在压缩状态下充入隔室13内。在使用时,把罐10处在上下位置,使其底盖朝上,然后,把操作杆14的第一端15猛地一拉,使操作杆14的第二端16戳穿盖12的中心部分,在盖12上形成一个小孔。于是,被压缩的冷却物质就从盖12上的小孔向外扩散或挥发,膨胀了的冷却物质从四周吸收热量,特别从罐装物品内吸收热量,使罐装饮料得以冷却。
在图2所示的最佳实施例中,盖12及底板22与罐20的圆筒体边缘的牢固连接是通过把盖12及底板22的边缘和罐20的圆筒体边缘一起卷边而实现的。但是,盖12、底板22和罐20的圆筒体当然也可采用其它的连接型式。
一旦罐内饮料已经冷却,可以把罐再翻转过来,使顶盖朝上,拉开手拉突片,在顶盖上拉开一个洞,就可以开始饮用已经冷却的饮料。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冷却装置30也可以安装在罐20顶盖21的底侧上。除了圆筒形隔板10有较长的形状外,其它的结构与上述的完全相同。
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冷却装置30还可以单独使用。它以独立状态起作用,并被插入到所使用的饮料中去,使该饮料急冷。
如图6、7、8所示,本发明的冷却装置还可以是用导热性良好材料制成的环形中空容器31。在所述容器31的上侧、下侧和外侧表面都复盖有绝热层32。容器31的内侧没有复盖层,用以夹紧在罐20的罐体上,使二者紧密接触,以增加冷却效果。在使用时,饮料的热量被罐壁吸收,使饮料也能迅速冷却。具有上述相同结构的操作杆14,被安装在容器31两端面中的一面上,这样,罐就可以很容易被打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卫国,未经袁卫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0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