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带有收集器存量测量与控制装置的连续处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87100755 | 申请日: | 1987-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87100755A | 公开(公告)日: | 1988-02-10 |
发明(设计)人: | 罗格·阿尔兰·索姆普森;菲利普·威尼·格尔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多尔夫·科尔斯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5/46 | 分类号: | G06F15/4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美国科***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收集 存量 测量 控制 装置 连续 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多个单元产品进行高速生产操作的连续处理系统,尤其在于用产品收集器存量检测以在一个松散联接的机械体系中控制加工机器速度的连续处理系统。
所谓松散联接的机械体系是指那些由多个分立的加工机器联接在一起而形成的连续流程。加工机器的联接由其间的收集器实现。收集器提供加工机器之间的产品流通线路,并且为在两个机器之间累计产品存量提供空间。
这里所说收集器产品“存量”或“累积”是指在任一特定时间收集器中单元产品数;包括自由流经收集器的那些单元产品(以下有时也被称作“浮动累积”)以及临近下游加工机器处于相对密排状态的产品,(以下有时被称为“连续累积”或“连续-填充-累积”)。许多高速加工机器要求连续即不间断的单元产品供应以保证正常操作。如果机器的单元产品供应中出现间断,就会出现成形不正确的零件或错误的机器操作。所以,当这样的机器用在松散联接机械体系中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向位于紧接该机上游的收集器部分提供相对密排的单元产品的连续累积,以保证机器有一个连续的产品供应。在高速操作过程中,有必要对这种连续累积进行控制与检查。必须维持充分大的连续累积以使系统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即在连续累积耗尽时,有足够时间使下游机器减速或停止。例如,若流入机器上游的累积器的单元产品流减慢或停止一段时间,则下游机器必须减速或停止。对连续累积的控制与检测对防止收集器内过量连续库存即“溢流”状态,也是很重要的。溢流状态会对上,下游的加工机器,以及所加工的产品造成损坏。
作个比喻来表达这种控制情况,下游机器需要知道是否有足够的连续库存以决定开始加工或增加加工速度,上游机器需要知道收集器是否由于下游机器的停止或减速而超出存储单元产品的区域。检测产品累积的一个问题是因为收集器有两个具有不同产品流动性质的区域一个下游区域,其中单元产品紧密排列,即连续累积区,其中产品运动取决于下游机器速度;一个上游区域,其中单元产品自由流经收集器而不受下游机器影响,也即流动累积区。一个收集器中流动累积区与连续累积区的相对尺寸一般来说是不断变化的。一个收集器存量监控系统若要有效工作,必须能区分流动累积区中的自由流动产品和连续累积区中的密排产品,并且能迅速确定不断变化着的连续累积中的单元产品数。
在已有的一个存量检测系统的技术中,对连续累积的检测是靠在收集器中分散的点上放置检测元件来实现的,并从此受控的连续累积值确定合适的机器速度响应。然而,这些检测元件区分快速运动单元产品(流动累积中的产品)和慢速或间断运动的单元产品(连续累积中产品)要花相对长的时间。所以,这样一个系统要花较长时间来更新其对连续累积中的产品数的“计数”。结果,这种系统的反应速度慢,并因此在机器需高速工作的情况下要配备一个非常大的收集器这种系统另一有关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关于输入单元产品率的信息被送到检测系统。这种系统的分辩率受到所用检测元件数和检测元件区分自由流动产品状态和密排产品状态的响应时间的限制。
另一已知存量检测方法是计数进入收集器的单元产品,计数离开收集器的单元产品数,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收集器中的产品数。这种方法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必须假设所有进入收集器的单元产品都可立即被加工。这种“计数”的方法没有考虑到收集器延迟,即单元产品在收集器中穿过的时间。所以,虽然总的收集器存量可计算得到,但连续累积却不能用这种方法得到。对需要连续的单元产品供应的机器,这种系统的价值不大。
本发明的方法与装置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控制系统,这种系统在计算机记忆装置中储存了有关所控制的收集器特点的信息,并处理通过检测进入和离开收集器的单元产品所得的最新信息。控制系统采用一种跟踪方法跟踪通过收集器的单元产品,并以频繁的间隔,计算连续累积中的单元产品数。在计算得到的连续累积中的单元产品数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控制程序来控制上游和/或下游机器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多尔夫·科尔斯公司,未经阿多尔夫·科尔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0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