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内燃机功率、效率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7102513.2 | 申请日: | 1987-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15A | 公开(公告)日: | 1989-04-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国清 |
主分类号: | F02B75/32 | 分类号: | F02B75/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北京市石景山***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内燃机 功率 效率 方法 | ||
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热能动力装置。
有参考作用的现有技术资料:机械工程手册、第74篇、
内燃机。
发明目的:提高内燃机功率、效率,减少内燃机的振动与
噪音,及排气污染。
发明内容:
技术背景:内燃机是现代动力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在人类社会的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内燃机的发展趋势,是以增大缸径、提高转速、降低消耗、延长使用寿命为目标。现在内燃机加大缸径受到限制。如汽油机最大缸径不超过108~117mm,再增大时易发生爆震,燃烧不易控制。提高转速将受到惯性力,振动,磨擦功,噪音和零件磨损的限制,近年来内燃机采用了一系列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内燃机功率、效率的提高问题。
1、限制内燃机发展的原因:
燃烧室是内燃机的心脏,燃烧室的结构是影响内燃机性能的关键。现代内燃机燃烧室的种类很多。形式虽然各异,工作循环基本上是相同的,当活塞压缩气体达到一定压缩比时,在上死点前气、油混合物将被点燃或压燃,燃气的升压阶段,就是从死点前经过死点的过程,这段曲轴的弧度与活塞行程的变化比例为最小,可以近似视为等容阶段,所以内燃机的工作循环,接近于定容加热循环。
2、定容加热对内燃机运行的影响:
a、定容加热必然使燃气压力剧增,使缸体、活塞受到强烈冲击力,这是产生振动噪音的原因。
b、活塞在死点附近受到的冲击力,要直接作用在曲轴上,使轴承摩擦阻力增加,不但要造成动能损失,还要加快轴承的磨损。
c、活塞环是个密封又滑动的部件,不可能达到完全封气的要求,燃气压力越高,漏气量也就越多,缸盖上的气门必然也随压力升高漏气量增多,这就造成燃气的热能损失。
3、提高内燃机功率、效率的方法:
(1)发明理论:内燃机的工作循环要改为升压扩容,同时进行的混合加热循环。
理论工况:当活塞上面的汽、油混合物达到压缩比要求,在上死点前被点燃或压燃后,随着燃气压力的升高,活塞在上死点附近,要有与压力上升相应的向下位移,扩大燃烧室的容积,使燃气压力维持在较理想的范围内(如80、90、100Kg/cm2)。在活塞下行中,燃烧室内压力下降,活塞就逐渐恢复原来的扭距长度,在这阶段是属于能量的输出。
(2)发明的方法:
本发明是利用弹簧能在瞬时储存与施放能量的特性,在内燃机的能量传递部件上设置弹性机构,形成活塞对爆燃气体压力的缓冲,使内燃机工作循环成为升压扩容同时进行的混合加热循环。
(3)弹性机构的位置选择:
偏心轮是内燃机的储能部件,空闲位置比较大,工作环境温度较低,润滑条件好。是设置弹性机构的理想位置。
(4)弹性机构的组成:
a、弹簧:它是组成弹性机构的主要零件。弹簧组的初动压力要高于汽缸内混合气体爆燃所需压缩比的压力。
b、行程上限制器:它是控制活塞最大行程的机构。
c、行程下限制器:控制弹簧的最大压缩距离,确定缓冲段的长短。
d、滑动机构:由燕尾槽与梯形滑动件组成,在滑动件上有插锁孔,联接联杆。
4、弹性机构在二冲程内燃机上的使用:
以重庆50A内燃机曲轴偏心轮改造为例:
如说明书附图(1-1)所示:
图中:1-弹簧
2-上限控制器
3-下限控制器
4-滑动机件
5、弹性机构在4冲程内燃机上的使用:4冲程内燃机,有一次挤压排气的程序,利用弹性机构,形成隐现燃烧室提高换气率。这样弹性机构就有4个作用:
a、当活塞压缩气体达到压缩比时,弹性机构被压缩,活塞压不到头让出个燃烧室空间。
b、燃料爆燃后,活塞顶部的压力剧升,使弹性机构继续被压缩,使燃烧室容积进一步增大,弹性机构起到对爆燃冲击力的缓冲作用。
c、活塞下行中气缸压力低于弹性机构的压力时,在弹簧的作用下,活塞扭距恢复到最大扭距,弹簧将能量输出。
d、当排气门打开,活塞进行挤压排气时,活塞可上行到最高位置,将90%以上的废气排出。在活塞进气时,可以吸入较多的空气,提高换气率。
4冲程内燃机在使用弹性机构后,能达到较高的热效率和换气率。
6、使用本发明改造与制造的内燃机与现代内燃机比较,有如下优点:
(1)内燃机运行中,振动小、噪音小。
(2)较改造前的排气量增多,冒黑烟现象减少或完全消除。
(3)单缸功率增加,耗油量减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国清,未经李国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25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