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自锁式管子钳无效
申请号: | 87102730 | 申请日: | 1987-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87102730A | 公开(公告)日: | 1988-11-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延纲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延纲 |
主分类号: | B25B13/50 | 分类号: | B25B13/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子 | ||
本发明属于一种连接螺纹接头管用的手动工具,是一种管子钳。
现在使用的管子钳,一般是用带有螺栓以调节钳口宽度的管子钳使用时,先将钳口卡在管体上,然后转动螺栓,卡紧管体,进行操作这种管子钳,结构复杂,加工部件多,成本高,重量大,携带不便,使用时又费工费时,此外,钳紧后,管体只在钳口内两点受力,容易滑动或引起管体变形。
另一种为剪刀状的美式管子钳,其一端为两个手柄,另一端为钳口,其中间的活动轴锁可以错动,以满足不同管径的需要。这种管子钳,虽然结构上简化了,操作时可使管体四面受力,但采用两根等长或接近等长的手柄,体积大,重量重,携带不便。尤其使用时,除了要旋转两个手柄外,还必须同时将两根手柄尺紧,否则管体就会滑动所以十分费力,不便使用。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体积小,重量轻,适用管径范围广,使用时不但能自动锁紧管体受力较为均匀便于携带的管子钳。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将构成上钳口的匚形钳体通过活动轴销与手柄的另一端相连接,该端弯成园弧状,构成下钳口、手柄和钳体可以围绕活动轴销而相对转动。操作时将管体扣在钳口内,转动手柄,则管体三面三点受力而被挤紧,并且愈转手柄其所受压力愈大,从而自动锁紧,带动管体与手柄一起转动。当手柄反向旋转时,则钳口自动张开。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结构简单,只是将两个部件即单根手柄和钳体用活动轴销连接而成。对使用材料无特殊要求,只用普通制作管子钳的材料制作即可,所以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容易制造,携带方便。
2、使用本发明操作时,可使管体三面三点受力,所以管体夹得紧,使得牢,管体不易滑动或产生变形,也正因如此,所以本发明的一种尺寸规格,其适用管径范围,可以适当放宽。
3、使用本发明操作时,只将钳口打开,扣住管体,转动手柄,即可自动将管体从三面挤紧,而且愈转手柄其所受压力愈大,从而自动锁紧,带动管体与手柄一起转动。这既不必用螺栓调节钳口宽度,也不必努力夹紧手柄。当手柄反向转动时,则钳口自动张开。所以使用本发明,方便省力,能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以下结合附图,加以详细说明。
图1、自锁管子钳结构图(钳体一端插入手柄内)
其中1-手柄
2-钳体
3-活动轴销
4-园弧状带钳齿的下钳口
5-纵向钳齿
6-横向钳齿
7-手柄上的豁口
图2、自锁管子钳结构图(手柄插入钳体的一端内)
其中8-钳体一端预留的豁槽
图3、锁紧细管示意图
其中9-细管
图4锁紧粗管示意图
其中10-粗管
参照图1,本发明由手柄〔1〕和钳体〔2〕通过活动轴销〔3〕接而成,手柄〔1〕的另一端弯曲成园弧状,外侧带有钳齿,形成下钳口〔4〕,钳体〔2〕呈匚形,内侧纵横两面,分别具有纵向钳齿〔5〕和横向钳齿〔6〕,为使钳体〔2〕能咬紧管体,该两个带钳齿的侧面交角,小于90,约在70~90之间,为使手柄〔1〕和钳体〔2〕在一走范围内,可绕活动轴销作相对转动,在手柄〔1〕的另一端,靠近下钳口〔4〕处,留出豁口〔7〕,将钳体〔2〕的不带钳齿的一边;插入豁口〔7〕内,在该处用活动轴销〔3〕将手柄〔1〕和钳体〔2〕连成一体。使用本发明时,先转动将钳体〔2〕使扣住管体,转动手柄〔1〕,则下钳口〔4〕上的钳齿即与钳体〔2〕上的纵向钳齿〔5〕,横向钳齿〔6〕相配合,从三面三点将管体挤紧,因园弧状下钳口〔4〕的园弧园心,不在手柄〔1〕的中心线上,所以愈转动手柄〔1〕,三个面所组成的钳口中间空隙愈小管体所受的挤压力就愈大,从而形成自动锁紧的状态,带动管体与手柄〔1〕一起转动。当手柄〔1〕反向转动时,则钳口自动张开。
本发明的另一种构件连接法如图2以示,即将钳体〔2〕的一端预先留出豁槽〔8〕,然后将手柄〔1〕插入,再用活动轴销〔3〕连成一体,以保持两者能相对转动。其余结构、作用均如上所述。
从图3、图4可以看出,使用同一规格的本发明,可适用于各种不同直径的管体。因其可从三面挤紧管体,使之不易滑动,故具适用管径范围,可以适当放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延纲,未经刘延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2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