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矿井总风量自动调节系统无效
申请号: | 87103938 | 申请日: | 1987-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87103938A | 公开(公告)日: | 1988-04-20 |
发明(设计)人: | 汪建洲;李恕和;陈光弟;吴浩烈;黄晓齐;卢励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E21F1/00 | 分类号: | E21F1/00 |
代理公司: | 贵州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周素霞 |
地址: |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矿井 风量 自动 调节 系统 | ||
矿井总风量自动调节系统,涉及矿井通风技术。
矿井中保持一个稳定的风量,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由于自然风压和工作风阻的变化,常常影响矿井风量不能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故必须对矿井总风量进行调节。目前,国内外的矿井通风技术中,总风量的调节,多数还采用传统的闸门调节方式。即扇风机转速不变,靠调节引风峒上的闸门开启面积来调节风量。这种调节方式既不方便,又不节能,当需要减少风量而调小闸门开启面积时,会增大阻力而造成电能的浪费,同时增大噪音。还有采用改变轴流式扇风机叶片安装角度调节风量的,这就更不方便了。近年来已开始采用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可控硅串级调速技术,即安装一个调速柜,用手动调节电位器电阻来实现扇风机调速,从而实现总风量的调节。虽然克服了传统的闸门调节方式的主要缺点,但仍需手工操作,比较麻烦,而且不能适时调节风量,安全生产仍然然得不到保证。加上人工测量风速不够精确,也影响风量的控制。
为了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实现矿井通风的自动控制,保证安全生产,节约能源,本发明通过矿井风量的自动监测系统,将扇风机工作风量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经控制软件处理后输出控制信号,再通过可控硅串级调速装置调节扇风机的转速,达到自动调节矿井总风量的目的。
如附图所示:为了使扇风机(2)能连续调速,本发明采用绕线式异步电动机(1)来拖动扇风机(2),而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用可控硅串级调速装置(10)进行调速。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是:通过电容式差压变送器(7)配合风量采样装置(4)进行风量和风压测量的自动监测系统,将扇风机(2)的工作风量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13),经其控制软件处理后输出控制信号,再通过可控硅串级调速装置(10)调节带动扇风机(2)的绕线式异步电动机(1)的转速,从而自动调节矿井总风量。在风量和风压的自动监测系统中,风量采样装置(4)可采用皮托管。而风量和风压的自动监测,是将皮托管置于引风峒(8)的中心,测得的全压和静压分别通过胶管送至变送器(7)的测量元件正、负压腔而传递到变送器检测膜片两侧,二者的压差-动压使膜片产生位移,此位移使变送器(7)的两组电容发生变化,经转换后放大成电源输出信号。差压变送器(7)输出的电信号是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信号,此信号输入电子计算机(13)之后,便由其软件控制系统处理,再输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则指令可控硅串级调速装置(10)调节绕线式异步电动机(1)的转速,从而调节了扇风机(2)的转速,便实现了矿井总风量的自动调节。本发明所用的电子计算机,可采用微型计算机,亦可采用单板机,差压变送器可采用CECC-420G型或其它型号。
与已有的矿井总风量调节技术相比,本发明能自动监测并自动控制矿井总风量,即实现了矿井总风量的自动调节,从而为矿井安全生产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总风量调节不再用传统的闸门调节方式,故避免了闸门引起的能量损失,既节约能源,又减少噪音。其节能降噪效果,可从下述两个实例看出:
1.当总风量为1.72米3/秒时
调节方式 闸门开启面积 风机转速(转/分) 电耗(度/时)噪音(dB)A
闸门式 1/2 1807~1771 4.83 95.25
自动调速 全开 930~981 1.53 87
节电68%;降低噪音8.25分贝
2 当总风量为2.352米3/秒 时
调节方式 闸门开启面积 风机转速(转/分) 电耗(度/时)噪音(dB)A
闸门式 2/3 17744~1765 5.36 94.5
自动调速 全开 1262~1297 2.69 89
节电50%;降低噪声5.5分贝
由以上两组实测数据,可以看出采用矿井总风量自动调节系统后,节能降噪效果是相当明显的。由于风量能自动监测和控制,故能实现风量的适时调节。
通过光电传感器(11)和数字式转速仪(12),可直接观察扇风机(2)的转速变化情况,经换算即可了解风量的变化。
附图说明:附图为矿井总风量自动调节系统的流程示意图。图中:
1-绕线式异步电动机
2-扇风机
3-传动皮带
4-风量采样装置
5-平衡阀
6-阀门
7-差压变送器
8-引风峒
9-闸门
10-可控硅串级调速装置
11-光电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工学院,未经贵州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3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植酸钙镁、植酸及肌醇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追肥注射法和注射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