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潜热蓄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7104257 | 申请日: | 198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87104257A | 公开(公告)日: | 1988-01-20 |
发明(设计)人: | 山下和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H7/06 | 分类号: | F24H7/06;A61F7/03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颜承根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潜热 蓄热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将蓄在潜热蓄热材料中的热能用于取暖、保温、加温装置的过冷却防止形及过冷却形的蓄热装置。
已有的利用潜热的潜热蓄热材料因为有着每个单位重量的蓄热量大并能得到一定温度的输出的优点,开始用于供热水领域、供暖领域。当实用化时,为了防止蓄热材料偏厚,为了能得到使蓄热装置的厚度为一定而有良好的加热(蓄热)效率,或为了在用作取暖装置的场合,在装到身体上时能维持可挠性而不会感到不舒服,故使用时将蓄热材料分割成多个小袋。
以蓄热装置作供暖装置使用的已有的例子由图1、图2说明。蓄热装置1为由多个小室2连接起来配设而成的结构。蓄热是对相对于上述小室2分别以大致同样的密度安装的加热器3通电,使蓄热材料熔解而蓄热。供暖装置是通过以绝热材料6来覆盖上述加热器3的外周而得到的。且,在上述小室2中装有潜热蓄热材料4和防止该潜热蓄热材料4的过冷却用的过冷却防止材料5。
在上述已有的结构中蓄热是通过使加热器3通电、不通电来把温度控制在一定温度上而进行的,或者有时蓄热后也能保持该状态。
但是,在该蓄热结构中构成蓄热装置1的小室2的温度根据其配设的位置而大为不同。即温度分布上发生高低变化的幅度较大。
一方面过冷却防止材料5具有耐热温度,如暴露在高于该温度时则已经不再起过冷却防止材料5的作用。因而将潜热蓄热材料4用加热器3进行加热而蓄热时,其加热温度必须在潜热蓄热材料4的熔点θ1以上,过冷却防止材料5的耐热温度θ2以下进行温度控制。该温度范围(θ2-θ1)一般并不很大。例如,潜热蓄热材料4用醋酸钠·3水盐及过冷却防止材料5用焦磷酸钠·10水盐的场合,熔点θ1为58℃,耐热温度θ2为80℃,只有约20℃的幅度范围,在温度分布大时,很容易越过此温度范围。为了不越过该温度范围必须使加热器3的消耗电力小,使温度慢慢上升来进行蓄热。为此存在蓄热时间变长的问题。且,蓄热时如在一部分小室2的附近局部上以绝热材料6覆盖,则封入在该小室2内的潜热蓄热材料4的温度上升。在温度检出装置用热动开关(thermostat)时,在上述小室2接近热动开关的场合可由热动开关来检知,而在远离热动开关的场合则不能检知,温度会进一步上升。为防止此情况,最好能增加热动开关的数目,但这不实用。而且,温度检出装置用温度检测线时,温度检测线不能测定局部的温度变化。为此由上述绝热材料局部覆盖的小室2的温度上升。这样潜热蓄热材料4的温度更加上升,很容易越过过冷却防止材料5的耐热温度。因而存在的问题是在潜热蓄热材料4利用作放热时会发生即使变到熔点θ1以下仍处于液体状态而不放出潜热的过冷却现象。
上述说明是涉及使用能防止过冷却的蓄热材料。即蓄热材料是在加热(蓄热)结束的同时开始放热的那种类型。因此不能在需要时使其放热而使用途受到限制。一方面也在尝试积极地利用过冷却现象,能在任意的时间由蓄热材料取出热量的手段。
即,在特开昭61-14283公报或特开昭60-1020公报等中记载有过冷却蓄热体和破坏过冷却的手段。但是,当将该过冷却形蓄热体用作取暖装置等时,存在着下列问题。即由于蓄热材料在蓄热时(过冷却时)为液体,故存在着可挠性,但由于一旦放热,就变为固体故会失去可挠性。这种倾向在蓄热材料成为固体而温度下降时更为显著。作为取暖装置可挠性的丧失是致命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在已有能防止过冷却的蓄热材料中如实开昭57-87276号公报或实开昭57-85154号公报所示曾进行过使具有可挠性的薄板的一部分相接合,设有多个小室,在该小室内封入蓄热材料,通过上述接合部的曲折,使其持有可挠性的尝试。但是在过冷却蓄热体的场合,为取出热量,需要有一使过冷却破坏的手段。该手段如上述特开昭61-14283号公报、特开昭61-22194号公报或特开昭60-1020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给予刺激是必要的。即在特开昭61-14283公报中记载有以蓄热材料和羟丙基化愈疮胶为必要的构成成份的能过冷却的蓄热组成物。在该公报中所示的方法是在玻璃瓶中使蓄热组成物过冷却,在需要热量时加入籽晶,或者用尖的金属棒给予刺激,破坏过冷却而取出热量。在此方法中使用尖金属棒的场合,存在着携带上或安全上的问题。再者,令人担心的是伴随容器的开闭,上述蓄热材料组成物会漏出,从而沾污周围环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4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提升重物的圆环带
- 下一篇:彩虹产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