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粗铝火法精炼新技术无效
申请号: | 87104574.5 | 申请日: | 198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03310B | 公开(公告)日: | 1989-02-15 |
发明(设计)人: | 戴永年;贺子凯;刘鸣静;孙振武;杨部正;王家禄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22B13/06 | 分类号: | C22B13/06 |
代理公司: | 云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程韵波 |
地址: |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法 精炼 新技术 | ||
本发明属于火法精炼粗铅工艺。
目前国内外粗铅精炼一般采用火法精炼和电解精炼两种方法,在世界精铅产量中85%由火法精炼生产,15%由电解精炼生产。火法精炼和电解精炼相比有以下优点:1.投资小,火法精炼投资只相当于电解精炼投资的60~70%;2.能处理成份复杂的粗铅;3.生产周期短;4.能耗低;5.产品控制灵活。
采用火法精炼的流程一般是先经熔析和加硫除铜,再经碱性精炼脱砷、锑、锡,最后加锌提银和加钙镁脱铋。该流程采用加锌提银后,脱银质的铅须经真空脱锌、得到的银锌壳需进一步处理回收其中的锌、铅、银、金。该过程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过程。在加钙镁脱铋时须加入先经制备的铅-钙合金,该合金的制备我国尚无实践,而镁的消耗则较为昂贵。且我国对加锌提银和加钙镁脱铋及银锌壳的处理均无实践,因此尽管火法精炼有许多优点并在国外得到普及,但在我国一直得不到这用。
针对国外现有火法精炼流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以及我国的实际,提出本新技术的目的在于革除现有流程中加钙镁脱铋和加锌提银工序简化流程、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主要内容为:
粗铅成份:银小于0.5%铋0.01~0.2%其它杂质在普通粗铅含量范围之内均可。
工艺条件:
1.脱铜采用熔析-加硫的传统工艺;
2.除砷、锑、锡杂质是在一精炼锅中加入氢氧化钠在600~630℃温度通入压缩空气和氧气、压缩空气和氧气按4∶1混合后经风管吹入熔体,压力为3~4公斤/平方厘米,精铅中的砷、锑、锡杂质氧化后和氢氧化钠生成相应的盐类而除去。采用本法可缩短碱性精炼时间省去硝石作为试剂的工序。
3.经脱铜和砷、锑、锡的铅液,主要杂质还有银和铋,含银低于1%,含铋一般在0.02~0.2%。控制温度在350℃左右,连续均匀地进结晶器,铅液在结晶器内降温冷却到304℃左右,为银和铋所充实的液体经排液口排出,而不含银和铋的纯净结晶铅由螺旋排出。精铅中银可降至3克/吨,含铋量视原料含铋多少可达到1号或2号精铅。
该结晶器就是本申请人在专利号为C85203570所公开的共晶型合金连续螺旋结晶-熔析复合体
4.由结晶器排液口排除的富含银(一般含银在1%左右)和铋的液体进入内热式真空炉,当蒸馏温度控制在1100℃左右时,其中的铅和铋因蒸气压大于银蒸发出来,经冷凝器冷凝后排出,而银富集到含银大于90%后排出,铸成阳极送银电解
该真空炉是本申请人在申请号为87209402所提出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待公告)
实施例:
某冶炼厂粗铅51200吨,每吨含银700克,含铋0.008%,在精炼锅中脱铜得到铜渣(另行处理)和含铜量小于0.001%的脱铜铅,加入氢氧化钠在600℃温度下通入压缩空气和氧气(两种气体按4∶1混合压力为3公斤/厘米2)脱去该粗铅中的砷、锑、锡,得到50200吨铅液,控制该铅液温度350℃连续均匀的进入结晶器,经该结晶器处理温度降至304℃含银和铋很低的结晶铅由螺旋排出,真空含银3克/吨,含铋小于0.003%称为1号精铅;富含银和铋的铅液从结晶器排液口排出后(约1000吨)加入内热式真空炉,当蒸馏温度控制在1100℃,铅和铋蒸发,经冷凝器冷凝而排出,银富集到含银大于90%(约43吨)排出经浇铸成阳极送银电解,原则流程和产品分配如说明书附图2所示、该厂已投入生产。
本发明和现行精炼流程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不需加锌提银和加钙镁脱铋,不消耗任何试剂,有利于降低成本,同时减少了大量的中间产品;
2.省去了因加锌提银而导致的除银、铅的真空脱锌;
3.省去了铅-钙合金的制备和因加钙、镁脱铋而导致的铅液的终精炼除锌,镁、钙还省去了铋渣的处理。
4.可直接得到粗银,省去了无论是处理电解阳极泥回收银,还是银锌壳处理回收银而带来的复杂流程,从而降低了产品加工成本,提高了银的回收率,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基建投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工学院,未经昆明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45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