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霉菌毒素的测定试剂和测定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7105153 | 申请日: | 1987-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87105153A | 公开(公告)日: | 1988-02-03 |
发明(设计)人: | 宇田泰三;伊藤幸勝;西村实;一二三惠美;须藤佳寿美;上野芳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N33/577 | 分类号: | G01N33/577;G01N33/569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曹恒兴,林玉贞 |
地址: | 日本山口***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霉菌 毒素 测定 试剂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霉菌毒素的测定试剂和测定方法。特别是涉及含有酶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的霉菌毒素测定试剂及使用该测定试剂进行的测定方法。
由青霉菌、曲霉菌和镰孢霉菌一类的真菌类微生物产生的霉菌毒素,即使在还未显示其急性毒性时,他们往往也是致癌毒素或诱发肝肾脏肿瘤的毒素。霉菌毒素中,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力特别强。实际上,黄曲霉毒素B1对人体和动物体的影响早已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而且业已了解黄曲霉毒素B1是以肝脏作为致癌的靶器官。
因此,在人和动物进食之前,先测定食物和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从而防止摄入这些毒素则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了。
定量测定霉菌毒素的传统方法,例如包括:薄板层析法、高性能液相层析法、气相层析法、质谱法和动物生物测定法。然而在实际应用时,由于测量灵敏度或测量分析所需时间方面困难重重,这些方法受到了限制,为此亟待作进一步的改进。
近来开展了用酶标记黄曲霉毒素B1和对其有专一性的多克隆抗体进行酶免疫测定的研究[Appl.Enoi.Microbiology,41,1472(1981)]。这个方法在测量灵敏度和测定分析所需时间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是其测定的灵敏度仍不能满足需要。此外,由于大量含有霉菌毒素的试剂用后必须废弃,所以在安全和经济方面也需要改进。
Ikuko Ueno在日本霉菌毒素理学协会论文集(21期,1985年6月30日)中,公开了黄曲霉毒素B1的改进酶免疫测定法。该方法使黄曲霉毒素B1定量测定的精度达到10~1000微微克/10微升(1毫微克/毫升~100毫微克/毫升)。
黄曲霉毒素B1的连接酶的免疫吸收剂测定法也已为公众所知[Bhanu P.Ram和L.Patrick Hart:J.Assoc.Off.Anal.Chem,69卷,5期(1986)]。根据该方法,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精度也是1毫微克/毫升~100毫微克/毫升。
由A.A.G.Candlirh,W.H.Stimson和g.E.Smith发展的使用对黄曲霉毒素B1的单克隆抗体检测霉菌毒素的酶免疫测定法也已为人们所知(Letto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1985,1,57~61)。采用该方法,黄曲毒素B1的测定精度约为1~5毫微克/毫升。
上述种种酶免疫测定方法都是非常实用的,因为他们有助于测定分析简单化,并且在同一时间可测定许多样品。
但是至今所报导的,还没有一种酶的免疫测定方法能使黄曲霉毒素B1的定量测定精度达到小于约1毫微克/毫升。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定象黄曲霉毒素B1一类的霉菌毒素的试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测定霉菌毒素的试剂,能够对霉菌毒素具有足够的敏感度并能与其迅速反应。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足够稳定和经济的测定霉菌毒素的试剂。
本发明再有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霉菌毒素的酶标记单克隆抗体,这种抗体可用作具有上述性质的霉菌毒素测定试剂。
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本发明上述霉菌毒素测定试剂,迅速高灵敏度地定量测定霉菌毒素的方法。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仅以其本身所具优点,通过如下介绍将会一目了然。
根据本发明,其目的和优点首先是通过测定霉菌毒素试剂包括对霉菌毒素的酶标记单克隆抗体具体体现的。
图1得到的校准曲线是将OTA-BSA(20微升/毫升)固定到96-井平底免疫测定板上,加入稀释成不同浓度的霉菌毒素测定试剂,并将各种浓度的标准OTA溶液加入测定板的各个井中,以引起酶的反应,反应终止时,借助微量测定板光度计,在500毫微米处测量测定板上反应溶液的吸光率,绘制出对各种浓度的霉菌毒素的吸光率校准曲线。
图2得到的校准曲线,其反应条件与图1相同,只是用T-2-HS-BSA(20微克/毫升)代替OTA-BSA,用标准T-2溶液代替标准OTA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宇部兴产株式会社,未经宇部兴产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5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