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轻小电介质透光率分离方法和设备无效
申请号: | 87105473.6 | 申请日: | 1987-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09251B | 公开(公告)日: | 1990-08-22 |
发明(设计)人: | 金以丰;徐晋安;孙吉甫;曹后奭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B03C7/00 | 分类号: | B03C7/00 |
代理公司: | 山西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张乐中 |
地址: | 山西省太***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介质 透光率 分离 方法 设备 | ||
1、对于化学稳定、干燥、非易燃易爆的轻小电介质按透光率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其特征是使消除静电的待分电介质于黑暗环境中单层吸附在经充电后具有发散电场的光电导体表面,然后曝光,并改变曝光后电介质的受力状态,其中环境黑暗程度应使光电导体在所需工作过程中的暗衰电压值≤光电导体充电后携带电压的10%,光电导体的充电电压及其电场的发散程度应使待分电介质在到达光电导体表面时被极化,并为光电导体充分吸附,曝光应在充分吸附之后开始,改变电介质的受力状态应自曝光开始后或曝光结束后开始,曝光量和电介质受力状态改变的程度,应使低透光率电介质在光电导体表面仍被吸附,高透光率电介质失去光电导体的吸附力并脱离光电导体或高透光率电介质减弱被光电导体的吸附力并在状态改变后的受力作用下脱离光电导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电介质单层分布由两次或多次差速撒布实现,即每次分撒在其承接部件运动方向的分速度与该次承接部件的运动速度不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是曝光光线垂直或近似垂直光电导体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是改变曝光电介质受力状况的方法可由改变光电导体与电介质在重力场中的位置关系实现,也可由引入流动气流作用于曝光电介质实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光电导体循环使用,在使用前均需消除原带电荷然后重新充电。
6、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这种设备包括电介质送给机构,光电作用分离机构,动力,预处理部件和附件。
-送给机构包括首次分撒电介质的部件(3)位于分撒部件下方承接电介质的承接部件(2),联接分撒部件,承接部件和动力的传动部件。
-光电分离机构包括含光电导体的吸附电介质的部件(1),对吸附有电介质的光电导体表面曝光的部件,改变曝光后电介质受力状况的传动机构或引入流动气流的管路和工作部件。
-预处理部件和附件包括在送给机构输出端附近对电介质进行消除静电的部件(13),对光电导体进行消除所带电荷的部件(6),给光电导体充电的部件(4),维持黑暗工作环境的机罩(30),维持工作部件传动关系的传动部件,容纳分离后电介质的容器(12),机架,以及各工作部件的联接固定部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设备,其特征在于送给机构中首次分撒部件是圆柱状网筛(3),网筛内还装有促使网筛内电介质均匀分布的板或挡杆(23)承接部件是带式传送机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设备,其特征在于含光电导体吸附电介质的部件为圆柱体卧式布置,其余部件沿圆周分布,即上方为送给机构,与送给机构的输出端相接,在其附近是为光电导体充电的部件(4),在其侧下方是为光电导体消电的部件(6),在其侧下方是清除光电导体表面仍吸附的电介质的机构(7)和导板(8),在圆周的另一侧由上至下依次是,一段满足光电导体与其所承接电介质完成充分吸附所需的空间,然后在与圆柱体轴心具有同样水平位置附近的曝光部件(5),在其侧下方的电介质导板。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光电作用分离机构中的含光电导体吸附电介质的部件(1)是将有机光电导材料均匀地涂敷在圆柱状基体的柱状表面,其厚度应保持一致,并足以携带所需电量,表面应能产生使电介质在其表面处被极化的发散性电场。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设备,其特征在于两或多套相联时后续机构的送给机构是由承接部件(2)承接所联设备光电作用分离机构的相应输出端,后续的首次分撒部件省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大学,未经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547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