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高炉无效
申请号: | 87105991 | 申请日: | 198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87105991A | 公开(公告)日: | 1988-07-27 |
发明(设计)人: | 大野阳太郎;堀田裕久;胁元一致;川田仁;辻本一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钢管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1B7/00 | 分类号: | C21B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张祖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炉 | ||
本发明涉及炼铁高炉,更具体来说,涉及预热加入高炉中的炉料的预热气体的鼓风。
在用铁矿冶炼生铁的传统高炉作业中,热空气流几乎无例外地靠从风口鼓风。占鼓风气流成分79%的氮气虽然不参与还原,但是有助于向高炉平面和料线之间堆积的炉料提供大量热量以加速气体的还原。换言之,氮气对作为还原剂和热源的焦碳具有补充供热的作用。因此,它对预热高炉炉身上部中的炉料特别有效,所以不再需要预热炉料的热源。
最近,为了提高高炉的生产率,或者为了利用炉顶煤气原料合成化工产品,已有人提出了各种高炉作业的方法,其中通过风口鼓风的气流都主要由氧气组成。例如,已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159104/85号中公开的一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把主要由铁矿和焦碳组成的炉料通过高炉炉顶装入高炉;
2.通过高炉风口鼓入纯氧气,粉煤以及控温的气体以防止在风口端上升至火焰温度;
3.通过高炉的一中间层鼓入基本不含氮气的预热气体以预热炉料;以及
4.借助鼓入的纯氧气,炉料中含有的焦碳燃烧以便使铁矿石熔化和还原,并且从炉顶产生基本不含氮气的高炉煤气。
但是,这种方法难于长期维持低燃料比的高炉作业。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炉,它能够长期维持低燃料比的高炉作业。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按照本发明的高炉包括:
一高炉炉体;
在高炉炉体下部的风口,通过这些风口鼓入氧气体积占40%或者更高的气体;以及
在料线之下0.15至0.60的预热气体进口,料线和风口端的距离等于1.0。
本发明的此目的和其它目的和优点将结合以下附图作更为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高炉的垂直剖视图;
图2是沿图1Ⅱ-Ⅱ线的本发明高炉的水平端视图;
图3是表明本发明高炉的预热气体进口的相对位置与燃料比的关系的图表;
图4是表明预热气体进口的相对位置与熔融铁中含硅量的关系的图表;以及
图5是本发明的燃烧器的剖视图。
现在对照图1说明按照本发明的高炉的一个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高炉的一垂直剖视图。把含有铁矿石、焦碳和助熔剂的炉料装入高炉,堆到预定的料线14的高度。风口12位于高炉炉体11上。通过风口12,向高炉中鼓送氧气体积占40%或更高的气体,粉煤和火焰温度控制剂。预热气体进口13位于料线之下0.50的高度,料线至风口高度的距离为1.0。16个预热气体进口构成同一高度上的预热气体进口组,预热气体进口具有一个与水平线成25°角的向下的斜度,通过这些进口13,向高炉中鼓送预热气体以便预热炉料。因此,鼓入的氧气体积占40%或更高的气体使焦碳和粉煤很好地燃烧,由于产生高温的还原气体,铁矿石被熔化并还原成生铁和炉渣。图2是沿图1剖面线Ⅱ-Ⅱ的水平端视图。16个进口13在圆周上等距布置。
在此实施例中,预热气体进口的位置在料线之下0.50的高度上,料线和风口端之间的距离为1.0。但是,这个位置也可以设在料线之下0.15至0.60的范围内。这一位置范围最好是在料线之下0.30至0.55。
现在说明限制这一位置范围的原因。
图3是表明本发明的预热气体进口13的相对位置与燃料比的关系的图表。图中横坐标表示当料线和风口端之间的距离为1.0时,从料线到预热气体进口的位置为某一距离时的燃料比。图4是表明预热气体进口13的相对位置与熔融铁中含硅量的关系的图表。与图3相似,图4的横坐标表示当料线和风口端之间的距离为1.0时,从料线到预热气体进口的位置为某一距离时的熔融铁中的含硅量。
如图3所示,当料线和风口端之间的距离为1.0时,在从料线之下0.15至0.60的范围内,燃料比较低,在每吨熔融生铁500至600公斤的范围内(500-600Kg/ton),另外,生产故障也少。如果预热气体进口设在离料线少于0.15的位置上,当高炉在燃料比为每吨熔融铁650公斤或更低时作业,就会发生熔融铁温度降低或损坏磨耗板(Wearing plate)的问题。如果预热气体进口离料线的距离超过0.60,会产生熔融铁温度降低或挂料现象。当预热气体进口离料线的距离小于0.15或大于0.60时,除非高炉在燃料比为每吨熔融铁700吨以上时,就不可能长期维持稳定的高炉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钢管株式会社,未经日本钢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5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机硅氧烷/金属氧化物涂料
- 下一篇:共轭二烯的选择氧化羰基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