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荧光灯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7106864.8 | 申请日: | 1987-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09325B | 公开(公告)日: | 1990-08-22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笃;鸟居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5B41/16 | 分类号: | H05B41/1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杜日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灯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到荧光灯装置,特别是涉及到对于在电源电压远远低于额定电压的条件下使用的荧光灯装置最为适合的起动装置。
现有荧光灯装置的结构,如日本专利公报昭47-21792号所记载的那样,在荧光灯装置的起动器上串联接入一个二极管,借助该二级管的作用使镇流器的磁路在荧光灯阴极预热时出现磁饱和状态,使阻抗降低。其结果,在采用大功率双线型镇流器或者高压单螺旋扼流圈型镇流器的荧光灯装置中,当阴极预热时流过充够的阴极予热电流。
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没有考虑起动器动作与电源电压变化范围的关系,所以存在这样一种缺点:当电源电压降低到额定电压的94%以下时辉光起动器或半导体起动器等就不能稳定地工作;当电源电压降低到额定电压的90%以下时,起动器就完全不能工作。
本发明的主要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电源电压为额定电压的80%以上时稳定工作的荧光灯装置。
上述目的是这样达到的:由串联在荧光灯泡上的感应镇流器、及由辉光起动器和在与该辉光起动器整流特性相同的方向上与其串联的整流元件构成的起动装置,该起动装置与上述荧光灯泡并联安装,构成荧光灯装置,上述辉光起动器的工作电压V(V)和额定电源电压Vin(V)的关系规定为:
V≤0.8×Vin。
如果将上述荧光灯泡的电压V(V)和上述辉光起动器的工作电压VA(V)二者的关系规定为
VL≤0.7×VA
那么,更容易实现上述目的。
再者,如果上述荧光灯管的钨丝直径用D(mm)表示,荧光灯泡的额定电流用IL表示,当上述灯丝为双螺旋线灯丝时
D≤10.3×10-4×IL0.75
当上述灯丝为三螺旋线灯丝时
D≤7.2×10-4×IL0.75
这样做,除了能实现上述目的外,还可以解决以下难题:即上述荧光灯的阴极予热时上述镇流器的磁路产生磁饱和,引起予热电流过大,从而使灯丝损伤,特别是在额定电压和过电压条件下使用时,因灯丝断线而缩短灯泡寿命。
采用本发明的特殊结构,可以制作出即使电源电压为额定值的80%也能正常工作的荧光灯装置。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点燃装置基本结构图,图2是采用本发明实施方案的灯泡式荧光灯结构图。
实施方案的说明
现借助图1和图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说明如下。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案基本结构的荧光灯装置电路图。图中的I表示荧光灯,2表示感应镇流器,3表示辉光起动器,4表示整流元件,5表示噪声抑制电容器,6表示电源电压。
现借助图1对本实施方案的动作说明如下。
当加上电源6时,予热电流就沿着感应镇流器2、荧光灯1的灯丝9、辉光起动器3、整流元件4和上述荧光灯1的灯丝9的路线流过。当所加电源电压6与整流元件4的整流方向相反时,没有电流流动。
当所加的电源电压6与整流元件4的整流方向相同时,辉光起动器3动作,有电流流动,灯丝9和9被予热。
在进行这种动作时,予热电流借助整流元件4把直流成份叠加起来,所以,感应镇流器2的磁路呈现磁饱和状态,感应镇流器2的阻抗比没有整流元件4时要小得多。
因此,电路中的电流增大,可以充分予热灯丝9和9。该予热电流的大小取决于感应镇流器2的阻抗和线圈的电阻,大体上相当于通常情况下的2倍。所以,即使电流电压6降低到额定值的一半左右,也能获得起动时所需要的予热电流强度。
然而,即使从设计上予热电流可以达到予定的强度,如果辉光起动器3不动作,电路内仍然不会出现这一予热电流。目前一般采用的辉光起动器在额定电压的90~94%范围内可以准确地工作,但是电压更低时起动器的动作时间将会增长、或者不能动作,从而失去起动器的功能。
因此,本实施方案把辉光起动器3的工作电压规定为电源电压6的80%以下,和现有辉光起动器相比可以在更低的电压下准确地工作。这里把工作电压规定为额定值的80%以下,其根据是,上述通常的辉光起动器大都是在电压为额定值的70%时即不能工作。当电压为额定值的80~90%时只不过使起动器的动作时间稍稍延长,荧光灯基本上仍然可以点亮。所以,本实施方案的目的是要在此电压范围以外充分发挥作用。本实施方案实际用于制作荧光灯装置时,根据所用电源的电压范围来决定辉光起动器3的工作电压V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68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