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催化裂化-催化重油芳烃抽提联合工艺无效
申请号: | 87107146.0 | 申请日: | 198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03601B | 公开(公告)日: | 1989-03-15 |
发明(设计)人: | 王赣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55/06 | 分类号: | C10G55/06;C10G21/16 |
代理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专利代理服务部 | 代理人: | 苑仲玉,李艳菁 |
地址: | 北京市安外***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催化裂化 催化 重油 芳烃抽提 联合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石油炼制工艺方法的改进,它包括催化裂化工艺和用双溶剂抽提催化重油中的芳烃工艺相结合,其特点是能适应催化裂化原料油的重质化(其沸程范围为300-530℃),降低焦炭产率,提高催化裂化装置处理能力。
目前大量的研究及设计工作是围绕着催化裂化工艺的改进或开发新型催化剂。一般对催化重油所采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全回炼和部分回炼,其回炼比为0.3~0.7。第二种方法是将催化重油甩出装置,即甩油浆,甩出量为原料油的5-12%。上述两种方法均有其不足之处;第一种方法的缺点是重质芳烃在催化裂化装置中不断地循环,从而产生大量的焦炭和干气,仅生成少量的汽油和柴油,同时又不断地增加新的重质芳烃,这样就降低了催化裂化装置的生产能力。第二方案所用的全部甩出油浆,又损失了占整个甩出量40-60%的优质催化裂化原料油。在美国专利(3239456,3317423,4304660)中公开了采用双溶剂抽提催化的轻质油和重质油,其目的是为了得到某种化工产品及其原料,例如制萘的原料,制炭黑的原料以及制取冷冻机润滑油等。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不足之处,从催化重油的化学组成分析着手,其中芳烃含量为30-60%(重量),这是催化裂化装置原料油中的非理想组分,还有40-70%(重量)的烷烃和环烷烃是理想组份。本发明采用双溶剂抽提工艺,抽提工艺所用的溶剂有酚、亚砜、二甲基吡咯烷酮、干糠醛,5-8%水分的湿糠醛,以及芳烃含量≤5%(重量)的轻质油,其沸程范围在80-200℃之间,最佳馏分为90-120℃。本发明选用糠醛为第一溶剂,轻质油作为第二溶剂,高选择性地抽出催化重油中的重质芳烃,既能提高催化裂化装置的处理能力,降低焦炭和干气的产率,提高汽油产率,并能得到高纯度重质石油芳烃。为此,本发明提出了催化裂化-催化重油芳烃抽提联合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催化裂化原料油1进入催化裂化装置2,所得催化重油3进入闪蒸塔(A)4,闪蒸塔塔顶得干点≤330℃的馏份5并入催化柴油28一起作为产品出装置,闪蒸塔塔底为初馏点为≥330℃的拔头催化重油6进入双溶剂抽提塔7。溶剂循环罐22,其分为糠醛,水和轻质油三层。含水糠醛24进入双溶剂抽提塔上部,轻质油23进入双溶剂抽提塔下部,在塔内进行双溶剂抽提,抽提温度是塔顶为60-100℃,塔中部为50-75℃,塔底40℃左右。溶剂比即原料∶糠醛∶轻质油(重量比)为1∶0.5~2.5∶0.2~1.0,最佳溶剂比是1∶0.5~1.0∶0.3~0.6。通过溶剂比的改变,可以控制催化重油的芳烃抽出率在50~95%范围的变化。双溶剂抽提塔7顶馏出的抽余液8进入抽余液汽提塔10,溶剂11进入溶剂罐22,抽余液汽提塔底所得抽余油12返回催化裂化装置循环裂化。双溶剂抽提塔底所得抽出液9进入闪蒸塔(B)13,闪蒸塔顶馏出溶剂14进入溶剂罐22,闪蒸塔底抽出液15进入抽出液汽提塔16,汽提塔顶馏出溶剂17进入溶剂罐22,汽提塔底能得到纯度≥95%(重量)的重质石油芳烃18作为产品出装置。
采用了催化裂化-催化重油芳烃抽提联合工艺焦炭产率下降了0.4~1.0%,催化裂化装置处理能力提高了5-25%;总液收增加了3.2%;得到了纯度≥95%(重量)的重质石油芳烃;可降低裂化气产率1~2%,提高汽油收率2.5~3.0%,柴油收率下降了2-6%。
附图说明:
图一为催化裂化-催化重油芳烃抽提联合工艺流程图。图中:
1.催化裂化原料油
2.催化裂化装置
3.催化重油
4.闪蒸塔(A)
5.柴油
6.拔头催化重油
7.双溶剂抽提塔
8.抽余液
9.抽出液
10.抽余液汽提塔
11.溶剂
12.抽余油
13.闪蒸塔(B)
14.溶剂
15.抽出液
16.抽出液汽提塔
17.溶剂
18.重质石油芳烃
19.脱水塔
20.溶剂
21.废水
22.溶剂罐
23.第二溶剂(轻质油)
24.第一溶剂(含水糠醛)
25.含醛水
26.裂化气
27.汽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71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酰化二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色度信号幅度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