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雷电流传输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7107192.4 | 申请日: | 198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200C | 公开(公告)日: | 1997-03-05 |
发明(设计)人: | 塞萨里·吉尤利奥·英沃尼茨 | 申请(专利权)人: | 埃纳尔吉.弗罗德国际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T4/02 | 分类号: | H01T4/02;H01B7/00;H02G1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冯庚宣 |
地址: | 瑞士***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雷电 流传 装置 | ||
众所周知,雷电流传输装置存在着严重的危险,因为当雷电流传输装置受雷击时,在标准化接地导线的裸铜线与其附近的物体或人之间会发生放电,即所谓高能量的侧向闪络。
由于保护的建筑结构高度日益增长,雷电流不可能限制在裸露的接地引下线中而又不发生灾害:火灾、人员受电击、电气电子设备损坏等等。
本发明人已经提出一种减轻上述缺点的将雷电传输到接地设备的装置(见美国专利第3919956号和其它国家的相应专利)。
对于所有传统的接地引下线不能集中到一个电气绝缘(hermet-ic)设施(该设施只有为一个绝缘(hermeticity)的同轴结构时才成为可能)内的雷电流传输装置,以及对于上述第3段中所提到的专利,借助于与高压技术有关的概念,经过创造性努力,可以完成本发明所述的改进。
当电压梯度高于耐受值时,就会沿着裸露的或一般带绝缘的接地引下线发生侧向闪络。裸圆导线表面场强取决于它的直径和周围环境。当雷电流通过时,导线与出现的电压取决于导线的交流纵向电阻。
利用贝塞耳函数解圆导线的麦克斯韦方程,能够计算这个电阻。用穿透深度的概念可以解释这个现象的一种代表性看法。照这样,能够引入导线的“实际利用部分”这一见解。雷电流的频谱范围为20至100kHz。对于铜质圆导线而言,穿透深度分别为0.48和0.21mm。因此,空芯圆财线比相同截面的实心圆导线优越。
例:对于φ6mm裸铜线
Rca=2.1mΩ/m(20KHz)
Rca=4.6mΩ/m(100KHz)
对于EF特殊电缆
Rca=0.9mΩ/m(20KHz)
Rca=2.2mΩ/m(100KHz)
改善系数约为2
以上数值是用取自以下三个参考资料的经典公式计算而得:
(1)高压电场(H·普林茨,Oldenburg出版社)
(2)高电压技术(K·拜尔格教授教材)
(3)在通信技术中的涡流和屏蔽(H·卡登哲学博士,施普林根出版社)
对本发明的结构实物,通过实验室测量已检验了这些数值,其结果如下:
(i)当中间的绝缘尺寸适宜时,即使中心导线通过雷电冲击电流也从未发生过侧向闪络,结构物本身也没发现损坏。
(ii)当通过雷电冲击电流时,可观察到在该结构周围发生很低能量的辉光放电现象,但无损伤。一百年前,泰斯拉(Tesla)在进行高频电流试验时已经观察到那些放电现象。
由于避雷导线中的冲击电流值取决于冲击电流的峰值和放电波形,本发明人能够从安德森(Anderson)和埃里克森(Eriksson)最近提出的雷电流脉冲非常全面的数据中受益,以便研究本发明接地装置主体的工况并确定它的特性。本发明使一种能够耐受各种雷电流的接地装置成为可能。
对所有那些参数的全部研究表明,阻抗,即避雷导线的电阻和金属屏蔽的电感有不利的影响,应首先减小它。然而,屏蔽电缆有一中间导电部分,该导电部分是由一束螺旋状绕在绝缘材料制成的中间芯子上的金属导线构成的。而它的金属屏蔽是用导线或金属带螺旋状地绕在包着内部导电部分的绝缘层上来实现的。
其结果是,即使构成内导电部分的线圈和屏蔽相连接,或者交叠(如果是金属带而不是导线),由于这些导线或金属带表面不可避免的氧化层的作用,因而电流流过螺旋状的路线,而不是直线,从而增加了电阻和电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采用平行于电缆中心线的导线或金属带,使阻抗非常明显地减小,避雷导线的性能得到改善。
本发明的雷电流传输装置在接地引下线外加一金属屏蔽,接地线与金属屏蔽之间有绝缘层,使其间保持一定距离,金属屏蔽也用绝缘层包着,然后整体加以接地。雷电流传输装置的接地引下线包括雷电流第一导电部分,包着该第一导电部分的一个绝缘层和完全包着这个绝缘层的第二导电部分,整体下端接地;该接地引下线的特征在于:上述的两个导电部分各由一束丝状金属导线制成,这些丝状金属导线都沿平行于中心线的方向分布,该中心线是两个导电部分和中间绝缘层共有的中心线。
附图表示这种避雷导线的一个实施例。图1为逐层剥开的局部侧视图,表示其内部结构。图2是图1的2-2处的横断面图。图3示出了雷电流传输装置上部的高压端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埃纳尔吉.弗罗德国际公司,未经埃纳尔吉.弗罗德国际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71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牢固度吸氢及其同位素吸气剂
- 下一篇:酚和醛或酮催化缩合生产双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