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泥工业中贝氏体钒钛球墨铸铁磨球无效
申请号: | 87108110.5 | 申请日: | 198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197A | 公开(公告)日: | 1989-05-31 |
发明(设计)人: | 张梅初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C22C37/04 | 分类号: | C22C37/04;C22C33/08 |
代理公司: | 绵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德堂 |
地址: | 四川省绵阳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泥 工业 中贝氏体钒钛 球墨铸铁 | ||
本发明磨球为水泥工业中贝氏体钒钛球墨铸铁磨球。
水泥工业中常用耐磨材料,主要有高锰钢、镍硬铸铁和高铬铸铁三种系列产品,高锰钢即Mn13铸态是奥氏体组织,其韧性高(>12Kg.m/Cm2),依靠加工硬化后得到马氏体组织,而具有耐磨性能,因而只有在高应力服役状态,加工硬化充分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优越性;镍硬铸铁是一种含镍3-5%,铬1.5~3.5%的合金白口铸铁,铸态可得马氏体加片状碳化物组织,虽然具较好的耐磨性能,但因其脆性大,又需用合金元素,使其成本高,难以在许多行业尤其水泥行业中推广使用;高铬铸铁俗称高铬白口铸铁,是一种含铬14-16%,钼2.5-3%的白口铸铁,铸态组织是珠光体十奥氏体十马氏体,空淬则得马氏体组织,当铬含量>12%时,碳化物由M3C型(HV1100)变成M7C3型(HV1300-1800),整体宏观硬度>HRC55,因而也有较高的耐磨性,被称为当代最耐磨材料,但高铬铸铁不足之处是冲击韧性低(0.3~0.5Kg·m/cm2,脆性大,不易机械加工,加之含合金元素高,昂贵,又必须用电炉熔炼,铸造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复杂,难于掌握,所以在水泥工业中,只有少数厂家用这种耐磨材料做磨球,而占水泥总产量80%以上的中小水泥厂,却广泛使用耐磨性能极差的中碳钢锻球,甚至使用成份复杂的钢铁废屑烧结锻压而成的再生磨球,其寿命短,耐磨性能差,直接影响生产效率。
本发明磨球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经济,实用、生产工艺简单易行,成本低廉耐磨的贝氏体钒钛球墨铸铁磨球,代替目前水泥工业中使用的中碳钢磨球,以及高铬铸铁磨球。
作为研磨体的抗磨材料,最理想的金相组织特征是,在坚硬的基体上镶嵌着更坚硬的骨架,例如高铬铸铁基体就为坚硬的马氏体,其上镶嵌的坚硬骨架为M7C3型碳化物。本实用新型贝氏体钒钛球墨铸铁磨球的特点是,基体较不含钒钛元素的普通贝氏体基体坚硬得多,石墨成球状对金属基体割裂程度低,因而冲击韧性比高铬铸铁高,加之钒钛元素固溶于金属基体中形成固溶强化,以及钒钛碳化物散析出时的散强化,使贝氏体钒钛球铁磨球有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尤其镶嵌其上的呈孤立块状的钒钛氮碳化合物骨架硬度更大(HV2000-2850),比高铬铸铁中M7C3的硬度高得多,因而使贝氏体钒钛球墨铸铁磨球的宏观硬度达HRC50以上,冲击韧性ak=3Kg-m/cm2。虽然贝氏体钒钛球铁基体硬度略低于高铬铸铁,但作为骨架的碳化物硬度却要高些,特别是抗破碎性(冲击韧性)要比高铬铸铁大得多。这是由于贝氏体钒钛球墨铸铁磨球,金属基体和其上镶嵌的骨架硬度都大,抗破碎性好,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因此作为水泥工业中研磨体磨球,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发明磨球贝氏体钒钛球铁磨球,用钒钛等微合金铁水,加入1.0~2.0%的稀土镁球化剂和0.8~1.5% 75Si-Fe为孕育剂处理成球墨铸铁,浇铸成球,其成份C:3.3~3.6%;Si:2.2~2.8%,Mn:0.4~0.9%,V:0.2~0.4%,Ti:0.1~0.18%;S:0.03~0.04%;Re=0.035~0.05%;P<0.1%。在奥氏体化温度为880~920℃;奥氏体化时间:40~60分钟,等淬温度220~250℃,等淬时间90~120分钟条件下,贝氏体钒钛球墨铸铁磨球硬度大,脆性小,耐磨性能好。
本发明磨球贝氏体钒钛球墨铸铁磨球,可用普通冲天炉熔炼,也可用电炉熔炼,可用砂型铸造,也可用金属型铸造;可用箱式炉,也可用连续热处理炉进行热处理,生产过程中可按服役条件对耐磨材料提出的要求,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生产各种规格的不同寿命的磨球,适应机械化生产要求。
众所周知,铸铁在凝固过程中的收缩,可以看作是金属相(基体)形成的收缩和石墨析出时的膨胀两个方面的综合结果。
当铸铁含C量为3.5~4%时,C绝大部分呈游离状态,即以石墨形式析出,粗略估计若有3.5%的C以石墨析出时,其膨胀量可达7%。当铸铁中C含量控制在共晶点附近时,其凝固温度区间不大,金属相(基体)收缩导致的铸铁收缩小于石墨析出时导致的铸铁膨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未经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81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反应型吸味器
- 下一篇:自然冷源在啤酒生产中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