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具有自吸功能离心泵无效
申请号: | 87200577 | 申请日: | 198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0577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2-17 |
发明(设计)人: | 吴声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声震 |
主分类号: | F04D1/00 | 分类号: | F04D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浙江平阳***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功能 离心泵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心泵,特别是一种能自吸的离心泵。
现有离心泵在石油、化工、冶金及食品等工业上应用极为广泛。现有离心泵主要由涡壳、叶轮、机械密封、出液管及吸液管组成。由于现有离心泵不具备自吸功能,因此使用不便,而且难能实现远距离控制。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自吸功能的离心泵,以取代现有离心泵和自吸泵。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根据离心泵原理,当泵腔和吸液管内充满液体时,该泵即具有自吸功能,可随时开启电机泵送液体。为此只要在吸液管端部与过滤器之间装置一个开启灵活、关闭时密封可靠的活塞式底阀即可。
本实用新型比之现有离心泵具有使用方便、可远距离控制等优点;比之自吸泵,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及效率高等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是实用新型一种电机与泵直联的具体结构剖视图。
参照附图涡壳〔7〕通过泵座〔2〕与电机〔1〕联成一体,涡壳〔7〕内的叶轮〔6〕通过短轴〔4〕联接在电机〔1〕轴头上,机械密封〔3〕防止轴向泄漏,涡壳〔7〕出口联接出液管〔8〕,叶轮〔6〕入口联接吸液管〔9〕,吸液管〔9〕末端与过滤器〔13〕之间联接一个活塞式底阀。活塞式底阀主要由缸体〔10〕、活塞〔11〕及活塞环〔12〕构成,缸体〔10〕壁中加工出若干斜流道,流道总截面积近似于吸液管〔9〕的截面积。活塞式底阀之所以能使泵腔与吸液管始终充满液体,这是由于:活塞环〔12〕依靠自身的弹力而与缸体〔10〕的内壁紧密贴合,因此仅切口间隙是漏泄通道,称之为理论漏泄截面。若活塞〔11〕与缸体〔10〕内壁间隙为C,活塞环〔12〕开口间隙为g,则活塞(直径D)与缸壁间隙的漏泄面积可视为πDC,经活塞环〔12〕迷宫密封作用后,其漏泄面积缩小为Cg,亦即缩小πD/g倍,如今D=100mm,g=0.10mm,C=0.10mm,则活塞与缸壁的漏泄面积DC=31.4mm2,经活塞环后漏泄面积缩小为Cg=0.01mm2,亦即缩小3140倍。当选用斜切口形式并增加活塞环〔12〕的根数以期提高迷宫密封效果,便使漏泄面积减小到极微。此外,活塞环〔12〕具有刮除粘附在缸体〔10〕壁上的颗粒杂质的功能,因此活塞式底阀不仅具有极为可靠的密封作用,并且由于驱动力小而几乎不影响泵的效率。当电机启动时,叶轮〔6〕将泵腔中液体甩向出液管〔8〕,此时叶轮〔6〕入口处形成负压区,于是活塞〔11〕被上吸露出缸体〔10〕壁上的流道孔,来自过滤器〔13〕的液体进入流道孔流向吸液管〔9〕直至泵腔中被叶轮〔6〕继续甩向出液管〔8〕。电机停止后,液体回流流速冲击作用及活塞的自重,使活塞〔11〕落下密封住缸壁上的流道孔,于是泵腔和吸液管〔9〕内充满液体,即使活塞式底阀有极微量的渗漏,可由储存于出液管〔8〕内液体的源源补充。在泵送腐蚀介质时,叶轮〔6〕、涡壳〔7〕、活塞〔11〕、活塞环〔12〕、缸体〔10〕、出液管〔8〕及吸液管〔9〕等可以采用不锈钢、钛合金及金属表面衬和喷涂等法复盖塑料层以及全塑件实现防腐,所说的塑料可以是氯化聚醚、聚丙烯、聚苯硫醚以及氟塑料包括氟塑料合金等等。活塞式底阀可以作成标准部件予以选用,其中活塞环〔12〕选用铸铁环、填充F4环等等标准件,然后确定缸体〔10〕和活塞〔11〕的主要尺寸。活塞〔11〕是下端呈流线凸面状的中空圆柱体,使流体以流线状流入缸壁上圆周均布的斜流道孔,从而减少流体阻力。可以在缸体〔10〕与活塞〔11〕之间装一只复位弹簧保证活塞〔11〕落下关闭流道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声震,未经吴声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0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炉串联罐硬联接喷吹煤粉装置
- 下一篇:冷风煤粉燃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