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可控硅接通多路电容器补偿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7200890 | 申请日: | 1987-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0890U | 公开(公告)日: | 1987-10-21 |
发明(设计)人: | 邹积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邹积武 |
主分类号: | H02J3/18 | 分类号: | H02J3/18 |
代理公司: | 鞍山钢铁公司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龚竞生 |
地址: | 辽宁省鞍山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控硅 接通 电容器 补偿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交流供电系统,特别是三相交流供电系统中的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为了提高供电系统的功率因数,节约电能,目前使用多路可控硅开关或接触器的开关接点将电容器投入供电线路或从供电线路中切除。前者的缺点是当增加补偿电容器的组数以期获得较小的补偿级差时,使得可控硅开关的数量增加,线路复杂,降低了运行的可靠性。可控硅元件需要长期接入电网工作,易受过压、过流冲击造成故障。用接触器接通电容器的无功补偿装置虽然设备简单,但其接点接通电容器时存在较大的冲击电流,对供电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使电容器的使用寿命降低,其接点需定期维修或更换,运行噪音较大,对快速变化负荷难以跟踪补偿。
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公知装置的缺点,获得一种用一个可控硅开关和两组可相对运动的接点配合动作的装置,当驱动机构使这些接点相互运动的同时,控制可控硅开关的接通和断开,将至少两个电容器(组)逐个地投入供电线路或从供电线路中切除。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目的,装置中安装有导电材料的可动接点4和8以及至少两个金属导体的不动接点7。可动接点和不动接点按其排列的直线或圆周方式,作相对运动;每两个不动接点间距离相等,且其距离为不动接点纵向长度的1/8倍到2倍,最佳为1/2倍;每个不动接点都有相同的尺寸。在不动接点的一侧固定有电源导轨5,其最佳宽度与不动接点相等,长度等于或长于全部不动接点排列的总长度;可动接点4与其他的可动接点8彼此绝缘,其运动方向上的长度必需小于两个不动接点间的距离l,其宽度应等于或小于不动接点的宽度;可动接点8的宽度应能同时覆盖不动接点7和电源导轨5,其装设的数量应能覆盖全部的不动接点,接点4相邻的一个接点8与接点4的距离小于一个不动接点的长度。
其次,在装置中三相平衡负荷的无功补偿,电容器为三角形接线时,将两套可动接点与不动接点装在一起,用两个可控硅开关将电容器(组)投入或切除,使用一个驱动机构;不动接点和电源导轨间的空隙由绝缘填料9封固,且与它们构成一个平面或弧面,这个平面或弧面高于绝缘底板且使可动接点在这个平(弧)面上滑动而不至与其脱离;可动接点4、8安装在固定架3上时,应保证其在与不动接点构成的平(弧)面的垂直的方向上有一个一定的自由度,并由弹性件15将其压紧在这个平面上。
这些结构怎样实现上述目的;一组按直线排列的接点固定在一个可沿这些接点排列方向运动的接点固定架上,这些接点称为可动接点。另有一组按直线排列的不动接点,彼此分开大致相等的距离固定在一个绝缘的底板上,一条宽度与不动接点宽度相接近的电源导轨,顺着不动接点的排列方向也固定在这个底板上,并和不动接点保持有一个小的距离,以保证彼此绝缘。它们之间的空隙由绝缘添料填充、封固。不动接点、电源导轨和绝缘填料一起构成一个平面,使每个可动接点能在这个平面上自由滑动而不至脱离这个平面。每个可动接点在和这个平面垂直的方向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并由弹性元件压紧在这个平面上,保证电的接触。可动接点在其沿投入电容器方向移动时首先和不动接点接触的一个可动接点,通过可控硅开关和电源的一端相连接,其余的可动接点通过电源导轨直接和电源的这一端相连接。每个不动接点都和一个电容器(组)的一端相连接,所有电容器的另一端接到电源的另一端。当供电线路需要投入或切除补偿电容器时,控制电路的信号使驱动机构带动可动接点和不动接点做相对运动,在适当的时候使可控硅开关导通和关断,将相应的电容器(组)投入供电线路或从供电线路中切除,已接通的电容器由不动接点和可动接点保持和供电线路相接通。
申请对象与公知的装置比较有各种优点;电容器由可控硅开关投入供电线路,无冲击电流,不会对电容器和供电系统造成不利影响;电容器的组数增加时,只需增加相应的接点数,当采取多路电容器补偿时,级差小且线路简单;可控硅开关和接点容量容易做的较大,当它们的容量足够大时,电容器的容量可任意设置;投入电路的电容器稳定运行时是由接点直接和供电线路接通,能量损失小,运行可靠;当用电负荷的无功量变化频繁时,装置可快速动作跟踪补偿。整套装置的结构简单,运行噪音小,容易维修保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邹积武,未经邹积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0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