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腰痛治疗器无效
申请号: | 87201285 | 申请日: | 1987-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1285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2-03 |
发明(设计)人: | 刘太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太贵;冉永欣 |
主分类号: | A61H37/00 | 分类号: | A61H3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铁路局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育螵 |
地址: | 上海市闸北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腰痛 治疗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治疗慢性腰痛病的体腔按摩器械。
慢性腰痛病大多由腰肌劳损引起,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对腰痛部位进行按摩,但这种治疗一般要上医院,患者甚感不便,尤其是重病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利用病员自身的晃动而产生按摩作用的治疗器械,使病员躺在家中床上即能得到有效的按摩治疗,且一般不需他人协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制作一小型的腰痛治疗器,即在一块底板上装置两个凸出的作用头,这两个作用头的高低及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可调节的,以便适应病人不同的体型、疼痛部位和卧床特点。治疗器可用金属材料或硬性的非金属材料制成。治疗时病人仰卧在床上,将腰痛治疗器放置在腰部,调节作用头的距离及高低,直至两作用头正好顶住腰部疼点,然后身体微微左右晃动,这时腰痛处就能产生轻松和舒适的按摩感。假如这种感觉不明显或过分疼痛,可再次调整作用头。每次治疗的时间及疗程应遵医嘱。这种按摩使腰部肌肉松弛,组织充血,积聚在肌肉内引起疼痛的代谢物质疏散排出,从而解除病痛。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腰痛治疗器全貌图。
图2是作用头剖面图。
图3是滑板固定器剖面图。
图4是治疗时腰痛治疗器放置的位置示意图。箭头所指为腰痛治疗器放置的部位。
本实施例是用A3钢制成的,由治疗器座〔1〕、固定作用头〔2〕、活动作用头〔3〕、滑板〔4〕、滑板固定器〔5〕组成、治疗器座〔1〕为230mm×50mm、厚5mm的矩形底板,其半部的中间开有长约80mm、上下边宽为10mm和14mm的燕尾槽〔6〕。固定作用头〔2〕由定体和动体两部分组成,定体是一中间开有M10螺孔、直径为24mm、高20mm的园柱体,通过铆接(焊接也可)固定在治疗器座〔1〕上;动体呈蘑菇状,它的M10螺栓拧进定体后便组成作用头,作用头的高低就是通过动体来调节的。活动作用头〔3〕的结构与固定作用头〔2〕的结构完全相同,只是它安装在滑板〔4〕上,固定的方法也是铆接或焊接。要注意活动作用头的定体比固定作用头的定体短2.5mm左右,以使在动体拧紧后,两个作用头的高度相等。滑板〔4〕为厚2mm的“”形板,与治疗器座相匹配,即滑板能在治疗器座上灵活移动但又不会晃动。滑板固定器〔5〕由两部分组成-滑板固定螺栓和滑板固定螺母,螺栓头部加工成燕尾状,与燕尾槽〔6〕相匹配并装置在槽中,螺栓穿过滑板〔4〕,螺母拧在螺栓上。当螺母拧紧后滑板就固定不动了,也即活动作用头〔3〕的位置被固定,两作用头之间距离的调节就是通过滑板调节器来实现的,调节的距离范围取决于燕尾槽的长度。本实施例两作用头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10mm~165mm。
本腰痛治疗器经过临床数十例由腰肌劳损或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痛、特别是第三椎突出综合症病人的应用,证明其疗效显著、且无约物治疗的副作用,一些因腰痛不能工作的病人经过一至三周的治疗恢复了工作能力,病人一般每天治疗两次(早晚各一次),每次15~20分钟。本治疗器也可作为医院的治疗器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太贵;冉永欣,未经刘太贵;冉永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1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