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多功能日光灯无效
申请号: | 87201622 | 申请日: | 198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1622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4-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海松 |
主分类号: | H05B41/14 | 分类号: | H05B41/14 |
代理公司: | 山东省专利服务处 | 代理人: | 江禹春 |
地址: |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日光灯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的技术改造。
日光灯因其具有效率高、寿命长、光线柔和等优点,近年来已被人们大量使用。现在的日光灯一般都采用二线式镇流器,它具有接线简单、用材少等优点,但由于其伏安特性曲线较差,因此,限流特性不好,当电压升高时,工作点易越出特性曲线的线性区域,进入磁饱和区,使电流增大,耗电量增加,因而缩短了灯管和镇流器的寿命。使用证明,当电压升高10%时,灯管寿命将显著缩短,尤其对中小功率灯管更严重。为此,现有技术设计出了四线镇流器,它的主线圈圈数比二线式的多一些,从而降低了磁感应强度,使伏安特性曲线得到改善,提高了限流性能,但这将使启动电流减小,造成启动困难,为此又增加了一个其磁力线方向与主线圈相反的副线圈,以协助灯管启动,这个线圈只在启动时使用,灯管启动后,就不再使用了。这种镇流器的优点是限流性能好,能节约用电、延长灯管寿命,并且好启动,但用材料较多,并且副线圈在启动后就不再使用,因此,造成了有效容量和原材料的浪费。(参华南师范学院编《电工学》上106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充分发挥四线镇流器优点的基础上,根据变压器的原理,利用镇流器的潜在容量,增加其使用功能,给人们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经济实惠、能输出多种电压的多功能日光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并达到节约电能和原材料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日光灯使用的镇流器,是根据镇流器的特点、变压器的特点和变压器原理,在四线镇流器的基础上设计的,它的结构与四线镇流器基本相同,只是副线圈的导线较粗,并有多个抽头,它除具有四线镇流器的功能和优点外,还能在不影响日光灯使用的情况下用副线圈向外输出低电压。由于副线圈的使用提高了镇流器的功率因数,减小了无功电流,所以,它的使用不但没增加电路的电流强度,倒反而使其减小了,这样镇流器的损耗也就减小了。由于副线圈使灯具的总功率损耗增加很少,实际增加的功率小于低压端的输出功率,所以,它不影响日光灯的正常使用。
该灯低压整流电路的特点是:通过一个桥式整流电路与电源抽头的配合能同时输出三路不同电压的直流电,它的方法是将副线圈两端抽头输出的最高电压进行桥式整流,得到V1,再利用V1的两输出端分别与中心抽头形成两个全波整流电路得到两路电压为V1/2的V2,由于桥式电路中的任一整流管都能与中心抽头形成半波整流电路,因此又能输出一个电压只有V1/4的V3。
该灯的逆变电路是通过由大功率三极管、电阻、电容组成的振荡电路将电池DC的直流电变成脉动电流,然后经镇流器升压,将日光灯点燃的。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日光灯的电路示意图。附图中K1、K2为双掷开关,K2′为常开按扭开关,K2与K2′是联动的,K3′、K3″、为三路双掷开关,DX为6V小灯泡,RD为15W日光灯管,Q为启辉器,DC为电池组,D1至D4为整流管,B为镇流变压器,CZ为插座,十为结点,LB为滤波器,WY为稳压器,HC为充电器,NP为逆变器。
该日光灯镇流器B的主线圈同四线镇流器一样,是用0.33毫米的线绕了1600圈,副线圈是用0.9毫米的线绕100圈,并在50圈、60圈处留出抽头2和3,本镇流器副线圈的两端抽头1和4可输出13V的交流电,经桥式整流器D1至D4整流,LB滤波后可输出12V直流电,由于桥式整流电路的两输出结点5和6与中心抽头2分别形成了两个全波整流回路,因此可输出两路6.2V的直流电,其中一路经LB滤波后可由CZ2输出6V直流电,另一路则经WY稳压成4.5V由CZ3输出,由于桥式整流电路中任一个整流管的输出端与原回路断开后能与中心抽头2形成可输出3V电压的半波整流回路,为此在其输出端接一个带常闭接点的插座CZ4。平时该整流管与原回路接通,当插头插入后,该整流管就与原回路断开,与中心抽头2形成回路,输出3V的直流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海松,未经李海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1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