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种不停电用电保安器无效
申请号: | 87202097 | 申请日: | 1987-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2097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4-13 |
发明(设计)人: | 吴文龙;吴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文龙 |
主分类号: | H02H3/32 | 分类号: | H02H3/32;H02H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停电 用电 保安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单相不停电用电保安设备。
本实用新型作出之前,国内外各种触电保安器均属于停电保安型,即触电后迫使停电来达到保安目的,此类触电保安器常会因误动作而造成无故跳闸断电的缺陷,影响正常用电。
现有技术中的自保式触电保安器,常因误动作造成无故断电,不能用作不停电触电保安。
现有技术中的克迷(KM)式触电保安器(实用新型专利公报第3卷第4号,申请号为85203871),当误动作时能在5秒钟后重合闸一次,这样会造成对某些用电设备的损坏,例电冰箱在突然断电后三分钟内又送电时,会使电冰箱内的电机烧毁(详见杂志1986年家用电器第8期第9页电冰箱自动延时保护一文)。
现有技术中的上海陈策沾同志发明的全自动触电保安器,它有识别触电电流及非触电电流的能力,能防止误动作,但不能用作不停电触电保安,不能自动排除设备的漏电流,不能避免因漏电流而造成对电能的浪费。(该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号为85100422)
本实用新型的用电保安器的要点是在电路结构上应用了快速线路反相的技术,迫使漏电端迅速跃变为与大地同相的原理,达到漏电端与大地等电位而自行排除触电电流及用电设备的漏电流,其电路主要工作原理如附图(1)所示。本保安器在特殊情况下还具备停电保安的双重保安功能。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用电保安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在不停电情况下达到触电保安的目的,有预先自动排除设备漏电流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预先保安目的,能消除因漏电流而造成电能的浪费,不会发生无故停电而影响正常用电。本保安器在实行不停电保安时,其保安灵敏度为2毫安×0.05秒=0.1毫安秒,与国际标准3毫安秒相比,提高30倍,比我国自保式1毫安秒提高10倍。
本实用新型保安器由线路反相器、延时电路、零序互感器、电子开关、驱动器、主断开关及电源组成,其电路工作原理如图(3),图(4)所示。
当本保安器接入单相电路后,变压器B的次级电压经J1的常闭接点J1C和D1对C2进行充电,同时另一路经R4,J2线包和D2使J2吸合,常开接点J2a,J2b接通,电网电压经该接点,零序互感器LH的次级,J1常闭接点送至负载。如果有人体触电电流或用电设备对地漏电,在零序互感器LH的次级将感应出漏电信号,该信号经晶体管BG2放大后使电子开关QL接通,此时充足电的C2经QL,J1线包形成放电电流,J1迅速吸合,J1C常开接点接通,电流经R1、J1线包和D1使J1保持吸合,同时BG1基极处于正偏置导通,将C2中剩余的电能泄放。J1迅速吸合后,也就是J1a、J1b作了一次快速反相转换,迫使原漏电端与大地同相,消除漏电端与大地的电位差,自动排除了设备的漏电流或人体触电电流,而且又保持了用电设备及用电线路的正常运行。
当再次出现漏电信号时,同理电子开关接通,电流经R1,QL对C2充电,同时由于BG1的导通,J1的线包电流大量旁路,使J1线包失流而迅速释放,此时J1又作了一次自动反相,又一次排除了漏电流,以此循环,只要每当出现漏电流或人体触电电流时,J1就会自动反相转换一次,自动实现保安一次。
在特殊情况下,见图(2)所示,图中A、B、C、D各点代表用电设备可能出现的几种漏电情况,对地出现各种电位差,其中A代表全电压漏电点,实行反相保安后,A移至a的位置,对地电位差降至零,漏电流消失,达到保安目的。其中B为高电位漏电点,反相后,B移至b的位置,对地电位差降至40V,进入安全电压范围,达到保安目的。C为低电位漏电点,已属安全电压范围,不作相反,达到保安目的。D点为零电位漏电点,已属安全范围,不作反相,达到保安目的。只有在B~C点范围内,J1经反相后,漏电点仍处该范围内,继续保持漏电流,在漏电信号持续时间大于R3、C4的时间常数时,可控硅T的控制极接受漏电信号而导通,J2即以失流而释放,J2a、J2b接点断开,电源切断,完成在必要时作停电保安。图中QA为停电保安后复位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文龙,未经吴文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2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