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汽车发动机节能系统无效
申请号: | 87202317 | 申请日: | 1987-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2317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6-15 |
发明(设计)人: | 郭志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志坤 |
主分类号: | F02G5/02 | 分类号: | F02G5/02 |
代理公司: | 云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左,欧亚平 |
地址: | 云南省开***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发动机 节能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汽车发动机节能系统。
现有的汽车发动机是将可燃气体在燃烧室内燃烧做功后产生的高温高压废气,通过排气管消声后排放掉,废气能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近年来部份汽车设置有废气涡轮增压器,它是由发动机排出的废气驱动涡轮机来拖动装于同一轴上的离心压气机,以达到提高发动机进气压力的目的,但不能够在各种工况下都稳定运转,此外,每当汽车行驱于山区时,发动机工作情况变化很大,如汽车下坡、上坡以及制动等,当汽车下长坡时,为安全起见,制动气压须保持一定值,常采用不脱挡发动机制动,造成该工况下燃料的大量浪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在汽车发动机和离合器之间设置一汽轮机,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驱动汽轮机,从而达到增加发动机做功本领的目的,此外,在变速器后传动轴上设置打气泵,利用汽车下坡的下滑重力势能打气用于制动,就可以在该工况下关闭发动机并挂上空挡,并节约大量的燃料。
本实用新型是在发动机和离合器之间安装一其工作叶轮与发动机同轴运行的汽轮机,发动机排气出口直接与汽轮机进汽口相连接,利用发动机燃烧室内膨胀作功后排出的高温、高压废气送入汽轮机推动工作叶轮,然后废气经由消音器排入大气;其次,为利用汽车下长坡时浪费掉的下滑重力势能,并使汽车在整个下坡过程中关闭发动机节约燃料,在变速器后的主传动轴上安装有主动皮带轮,该皮带轮位于主传动轴背轮上,或是联接在变速器的背轮上,最好是焊接在传动轴的背轮上,主动皮带轮通过传动皮带连接着和打气泵一体的被动皮带轮,利用汽车下长坡时产生的下滑重力势能打气,打气泵由主传动轴通过皮带轮带动工作,打气泵排气管道与贮气筒相连通,由打气泵出来的压缩空气经过管道进入工作贮气筒和备用贮气筒。贮气筒通过管道与气轮机和制动装置相连通。这样,汽车下坡时,即使关闭发动机,挂空挡,贮气筒内也能保证有足够的制动用气,汽车上坡或走平路时,贮气筒内的压缩空气通过管道经控制阀到汽轮机作功,提高发动机作功能力。
本实用新型各项改进可使汽车的作功本领提高至少20%~30%,并且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了废气能量以及汽车下滑重力势能,西南各省由于山高坡大,对这些地区行驱的汽车改进后所产生的节能效果将尤为显著,另外在汽车下长坡时关闭发动机、挂空挡,也就切断了发动机的燃料供给,可以节省大量燃油,从而提高了汽车发动机的经济性。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布置示意图。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汽车发动机节能系统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附图所示,在发动机(1)与离合器(3)之间安装了一台和发动机(1)同轴运行的汽轮机(2),该汽轮机(2)的工作叶轮用能够承受高温、高压且耐磨的小型二极式叶片,叶片为全周期槽式,汽轮机(2)的轴承与发动机(1)和离合器(3)的轴承连接处采用套筒式背轮连接,其外壳用螺钉与发动机和离合器紧固联接,发动机(1)排出废气由排气总管(20)送至汽轮机(2),废气动能在工作叶片中进一步膨胀作功,温度下降,经汽轮机排气管(16)消音后排入大气,这一改进可以最大限度回收利用发动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废气,提高发动机作功本领;另一改进是安装一主动皮带轮(19)在变速器(4)后的主传动轴(14)上,主动带轮(19)通过皮带轮与打气泵(17)上的从动皮带轮(18)相连接,每当汽车下长坡时,关闭发动机的同时切断燃油供给,挂上空挡,利用主传动轴(14)旋转带动主、从动皮带轮(18、19)使打气泵(17)打气,由打气泵(17)出来的压缩空气通过管道(15)进入备用贮气筒(13)以及连通管(12)相通的工作贮气筒(11),工作贮气筒(11)的压缩空气分别通到制动管路(9),气压表(8)及经控制阀(6)通过管路(7)送至汽轮机(2)膨胀作功,当工作贮气筒内的压力超过正常压力时,安全阀(5)自动开启,排出的压缩空气由管道通至汽轮机(2),就不会出现目前汽车直接排入大气而产生很大噪声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志坤,未经郭志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2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