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微电子检测液压分级拉压测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7203471 | 申请日: | 198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3471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4-20 |
发明(设计)人: | 任理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理华 |
主分类号: | G01N3/10 | 分类号: | G01N3/10 |
代理公司: | 沈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杜春荣 |
地址: | 辽宁省沈阳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电子 检测 液压 分级 测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材料的拉压强度测试装置,特别适用于各建筑行业对多种建筑材料如混凝土试块、砂浆试块、冷拔圆钢等进行拉压强度测试的微电子检测液压分级拉压测试装置。
现有建筑材料的拉压测试装置如WE-100、WE-60、WE-30、WE-10A型等,仅局限于一定的检测范围,其中WE-100型测试装置适用于检测混凝土试块,WE-60型适用于检测较小试块和钢筋,WE-30型适用于复验钢筋,WE-10A型适用于砂浆标号及冷拔圆钢的检测。一般建筑行业需具备三种以上规格的测试装置才能满足日常检测工作的需要,而且现有的建筑材料测试装置是将压头和单向拉紧装置分开安装,即有压头又有拉头,结构不紧凑、操作不方便;采用机械拉压传感系统进行检测,其结果也往往不准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电子检测液压分级拉压测试装置。它不仅结构紧凑、成本低,而且一机多用、操作方便、检测结果精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采用单出杆活塞式液压缸,较现有的双出杆活塞式液压缸增大了液压机内的总压力,供油系统通过溢流阀控制液压缸内的压力,使液压机具有分级使用的作用;将该装置的压头和单向拉紧装置合为一体,即在压头的壳体内安装单向拉紧装置,设置由通过球面接触的上垫板8和下垫板9组成的自动调平装置,从而使结构紧凑、操作方便;检测系统采用微电子拉压传感器、应变仪、位移检测装置和XY记录仪对被测试件的拉压变量和变形变量进行检测,得到完整、准确的应力应变图,从而使测试结果精确。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结构装配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压头结构纵向剖视图。
图3是图2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压力测试时的微电子检测系统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供油系统图。
根据图1~5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和工作情况:该装置采用单出式活塞杆3的液压缸2,液压缸2安装在机架4上,其上、下油口与供油系统相通。这种单出杆活塞式液压缸2内的总压力较现有的双出杆活塞式液压缸的压力大。供油系统包括油箱25、滤油器24、高压柱塞泵26、溢流阀28、油压表27、电磁换向阀29、节流阀30。油路系统中的各控制装置设置在油路板1上,通过溢流阀28调整液压缸2中的油量来控制液压缸2内的压力,以便满足多种试件压力测试或拉伸测试所要求的压力,扩大检测范围。通过节流阀30调整活塞杆3的推进速度,利用电磁换向阀29来改变活塞杆3的运行方向,可使操作简便、准确。在实现一机多用,变换检测项目时,只要根据检测项目要求,相应调节溢流阀28、节流阀30,就能充分发挥该装置的最大效能。上压头5和下压头12结构相同,均由内部安装单向拉紧装置的壳体构成。其中壳体由端板23、一对侧板15和一对导向板17通过紧固螺栓组成一体,端板23中间设有螺纹孔,导向板17内侧设有凹形倾斜导槽,中部设有槽孔。壳体也可按此要求的形状铸成一体,只是在其中一侧面留有能使夹紧板20通过的孔。壳体能承受压力。单向拉紧装置是由组装在导向板17内的滑板19和装有四个张紧弹簧22、中间有夹槽的夹紧板20组成。活动搬把21一端用螺钉16固定在导向板17上,销轴18穿过导向板17中部的槽孔与滑板19连接。通过活动搬把21控制滑板19沿导向板17的导槽上下滑动,将被测试件夹紧在夹紧板20的中间夹槽中。上压头5壳体的端板23通过螺纹与液压缸2中的活塞杆3连接;下压头12壳体的端板23通过螺纹与装在升降装置14上的微电子拉压传感器13连接升降装置14采用蜗轮、蜗轮杆结构形式,根据试件的长短可以调节下压头12的工作位置。检测系统可以根据所测项目的要求,选择不同规格的微电子拉压传感器10或13,位移检测装置可选用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光栅位移检测装置、感应同步器等,微电子拉压传感器10或13通过静态电阻应变仪31与XY记录仪34的Y轴相连,位移检测装置与XY记录仪34的X轴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理华,未经任理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3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