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汽车脚踏起动器无效
申请号: | 87203512 | 申请日: | 198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3512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2-03 |
发明(设计)人: | 宋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毅 |
主分类号: | F02N3/04 | 分类号: | F02N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北京市铁***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脚踏 起动器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各类汽车起动爪上进行脚踏起动的装置。此装置的特殊功能在于手动摇柄起动汽车费力,连续摇动困难和有一定反弹危险性的情况下。能代替手动摇柄,达到省力、提高效率和安全的目的。
汽车发动机是靠外力起动的,常用的起动方式有人力起动和电力起动机起动。目前,在汽车上人力起动只是作为后备方式,因电力不足起动困难或冬季预热发动机时采用。人力起动,现在普遍使用的是手动摇柄,这种工具最简单如图(8)所示,但在起动汽车时,驾驶员要用手和全身的力作用于摇柄上,且只能一次给予起动爪120°左右最大的力。如果,连续摇动要全身上下随之动作,相当费力。此外,在起动过程中手给予摇柄的力小于发动机缸内压力时,或起动后摇柄没有及时抽出,非常容易造成摇柄反弹或急速旋转,打伤操作人员。而且,不能连续给于发动机有效的旋转力,起动效果也差,这种起动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不安全。
近年来,国内外均有人在研制保证汽车起动安全、可靠的装置,以取代手动摇柄,如提高电瓶容量,增强汽车本身充电能力等,以保证可靠的起动汽车。由于,这些研究现在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现在国内外生产的大部分汽车仍保留了起动爪,以保证在电压不足时用人力起动汽车。
国内近年来,为了解决汽车低电压、小电流起动困难的问题时,一直采用手摇柄对发动机进行人力起动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用车拖,虽然用车拖效果好一些,但客观条件要求严格,如果单车就很难办到。
针对以上问题,作为汽车起动的备用方式,为使汽车脚踏起动器绝对安全可靠、起动效率高,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起动汽车时安全可靠,不会有伤人危险。
(2)省力、不需全身随之摆动。
(3)操作方便,起动效率高。
根据以上这些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设计了一种汽车脚踏起动器,它包括棘轮〔3〕、大链轮〔10〕、主体架〔14〕、支架〔9〕等零部件。其棘轮〔3〕两端固定有小飞轮〔15〕和轴承〔17〕装在主体架〔14〕上部,棘轮中心有一多边形孔〔16〕可以转动。主体架〔14〕最上部装有提手〔1〕和棘爪座〔18〕,棘爪〔2〕自然下垂作用于棘轮一侧,大链轮〔10〕上装有固定摇杆〔6〕和脚蹬〔5〕,固定轴〔11〕从大链轮中心滑动穿过固定在主体架下部。大链轮后部和主体架上装有复位弹簧〔7〕。大链轮和小飞轮以链条〔4〕传力。主体架后部装有支架座〔12〕,支架〔9〕以紧固件〔13〕和主体架联结,支架上设有横梁〔8〕。上述部件从棘爪座以下至大链轮下沿下,除棘轮中心孔,摇杆一侧运动部分和支架座外均可被包容于外壳内。
另外起动杆如图(7)所示,杆身〔22〕上设计了有拨齿〔21〕和可与棘轮中心孔配合的多楞头〔19〕与压簧销〔20〕。压簧销〔20〕装在多楞头〔19〕最外侧的平面上。
现在用图形来说明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图(1)是该装置处在做工前的自然位置,此时摇杆〔6〕被复位弹簧〔7〕保持在如图(1)所示位置的角度上。图(7)是起动杆装入棘轮中心孔前的自然状态和位置,此时压簧销〔2〕突出,压下簧销即可装入棘轮中心孔。图(3)是当用脚向脚蹬〔5〕施加约15公斤的力时大链轮〔10〕转动三分之一左右时,小飞轮〔15〕带动棘轮中心孔〔16〕使起动杆随之转动一周。图(4)是当抬起脚后摇杆〔6〕在复位簧〔7〕的作用下恢复原位,棘轮中心孔〔16〕在小飞轮〔15〕的作用下不动的工作过程。图(5)是当起动爪做用于起动杆使棘轮中心孔反转时棘轮〔3〕和棘爪〔2〕相互制约保证中心孔不反转和造成脚蹬反弹。图(1)支架〔9〕是作用与地面的状态。图(6)支架是作用与汽车保险杠的支撑状态。起动杆插入棘轮中心孔后拨齿〔3〕与汽车起动爪接触,调整好支架,就可以用。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用脚反复下踩就可,安全、省力的起动汽车。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汽车脚踏起动器的原理及结构(主视)。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汽车脚踏起动器的原理及结构(侧视)。
图3:表示脚蹬下踩后各部件的工作过程。
图4:表示脚蹬复位的工作过程。
图5:表示棘轮、棘爪的功用。
图6:表示支架向上的状态。
图7:表示起动杆的原理及结构。
图8:表示手动摇柄的原理及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毅,未经宋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3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波纹石油储罐阻火器
- 下一篇:车床安全防屑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