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高炉串联罐硬联接喷吹煤粉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7203796 | 申请日: | 198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3796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2-17 |
发明(设计)人: | 叶才彦;彭华国;王炳生;王玉珠;王东升;靳连贵;董玉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21B7/16 | 分类号: | C21B7/16;C21B5/00 |
代理公司: | 冶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向荣 |
地址: | 北京市学院***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炉 串联 联接 喷吹煤粉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炉炼铁附属装置。主要适用于冶金领域中高炉喷吹煤粉的串联罐设备。
高炉喷吹煤粉技术早已在冶金领域中使用多年,这种喷吹煤粉设备,一般是由三个罐体组成,上罐为储煤罐,中间为中间罐,下罐为喷吹罐,三罐的联接为串联联接。在中间罐与喷吹罐各装有一个称量装置,以分别称量喷吹煤粉的重量,和单位时间的煤粉喷吹量,三个罐之间均采用橡胶质的软联接,并装有阀门。在喷吹煤粉的过程中,由于罐内充有一定压力气压,使软联接变硬,造成喷吹罐和中间罐互相受力,影响喷煤量计量的准确性,在称量记录曲线上出现不正常的“鼓包”现象。
(《Ironmaking Proceedings》1985年,P463-472)介绍,在高炉喷吹煤粉装置中的中间罐和喷吹罐之间,采用双波纹管结构,文章还介绍使用双波纹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两罐在称量煤粉时产生的位移,但两罐间的受力必须经计算机校正处理,而且在每一倒罐周期中,还有段时间脱离控制。这种装置具有结构复杂,制作和安装要求都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改变高炉煤粉喷吹装置的中间罐与喷吹罐之间的联接体,并使装置中的两台秤,能够准确的称量出单位时间内喷吹的煤粉总量。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在中间罐与喷吹罐之间采用硬联接的同时,通过调整称量装置的安装位置和选择使用阀门的种类,使高炉喷吹煤粉装置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准确喷吹出设定量的煤粉并记录下来。
根据上述的要求,本装置的组成如附图1,主要包含有,煤粉收集仓7、上罐12、中间罐22和喷吹罐28,在上罐12的上下联接均采用橡胶质软联接,并装有气动阀9、16、18,在上罐12装有上秤11。在中间罐22与喷吹罐28之间采用硬联接,硬联接体为刚性的空心壳体,联接体的材料可以是金属制品,也可以是能承受一定压力而不发生形变的其它种类制品。联接体与两罐之间的联接方法可以是焊接,也可以采用法兰盘对接并有螺钉紧固或其它的联接方法。在硬联接体内装有气动阀26,在中间罐22安装有下秤20,同时与喷吹罐28安装有一个联通阀25,与放散用旋风除尘器6之间安装有放散阀19,联接管均采用金属管。在三个罐内部分别装有音叉料位计,在罐体下半锥体部分装有流化阀,在煤粉收集仓7内锥体部也装有流化阀8。
根据以上对装置的叙述,下面再用附图说明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工艺过程,从制粉车间来的煤粉1进入装置顶部旋风除尘器2和布袋除尘器3,通过设在除尘器下的锁气器,进入煤粉收集仓7。然后打开流化阀8和气动阀9煤粉进入上罐12,在上罐12内装有音叉料位器13、14,由上秤11称量上罐12内的煤粉卸入量达到设定量时,关气动阀9,开流化阀15和气动阀16、18、26,先将煤粉卸入喷吹罐28,待煤粉装满喷吹罐28后,关气动阀26,再将煤粉卸入中间罐22,在中间罐22和喷吹罐28内分别装有音叉料位计21、23、27、29,当煤粉装满后,关气动阀16、18再开气动阀9。让上罐12继续接受煤粉收集合7卸入的煤粉。当中间罐22与喷吹罐28装满煤粉后,打开流化阀24、30,使中间罐22和喷吹罐28中的煤粉流化并使两罐内同时充压,由于两罐之间采用的是硬联接体,因此下秤20能够准确的称量出两罐内真实的煤粉重量。然后再打开连通阀25和气动阀26,使两罐相通,两罐内压力相等,再开混合器33的喷吹空气阀后,开给煤阀31,这样就可向高炉喷吹煤粉。当喷吹罐28内的煤粉逐渐减少,则中间罐22的煤粉通过气动阀26不断向下罐补充,当中间罐22内煤粉放至设定量低度时,关闭流化阀24,连通阀25、气动阀26,打开发散阀19,使中间罐22内压力低于0.2kg/cm2开流化阀15、气动阀16、18,使上罐12的煤粉进入中间罐22,当煤粉的卸入量达到设定量后,关流化阀15和气动阀16、18同时开气动阀9,关放散阀19,开流化阀24,使中间罐22充压至设定压力后,开连通阀25、气动阀26,使煤粉卸入喷吹罐28内。如此不断循环、就可以实现向高炉连续喷吹煤粉。上述装置中的气动阀9、16、18、26,均采用气动对夹式蝶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未经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3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