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气压泵-B型无效
申请号: | 87203909 | 申请日: | 1987-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3909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1-20 |
发明(设计)人: | 童振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童振国 |
主分类号: | F04F1/06 | 分类号: | F04F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体的自动提升装置,特别是一种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源,只要调节压缩空气流量的大小压力的高低,即能方便的对泵的流量,扬程进行无级调节的气压泵。
现有的离心泵,一般由泵体、叶轮、密封环、泵盖、泵轴、托架等组成。在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振动大,轴封泄漏严重,磨损大和调节流量困难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增加了维修的工作量,降低了泵运行的可靠性,对泵的安全运行带来了不少困难,特别当用水量发生变化时,如何使泵始终调节在安全运行和经济运行状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目前对泵流量的调节一般有节流调节、变转数调节、气蚀调节等几种方法,现将三种调节方法的不足之处分述如下:
1、节流调节:是利用调整阀门的开度来改变管路性能曲线,从而达到调整泵流量的目的。这种调节方法由于当变流量时不仅使泵脱离最佳工况效率大幅度下降,而且额外地增加了阀门的节流损失(约为原动机的5%)。
2、变转数调节:是通过改变转数来改变泵的性能曲线,使工况点移动,而达到调整流量的目的。变转数调节按驱动方法可分为小汽轮机驱动和采用液力联轴器的电动机驱动两种。这两种方法有较好的效果,但结构复杂、造价高。不利于在中小型泵中普及。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以外还有采用绕线式感应电机,电磁式联轴器等方法。使用绕线式感应电机改变转速时不平稳,而且是阶段式的改变。电磁式联轴器必须用直流电来激磁,因此还需专设激磁装置。
3、汽蚀调节:是用汽蚀来作为调节流量的一种手段,采用这种方法使叶轮长期处于恶劣的汽蚀条件下工作,缩短了泵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没有运动零件,能集泵和水塔为一体,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源,只要改变压缩空气的流量大小、压力高低即能方便地对泵的流量、扬程实现无级调节的气压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如下方法完成的:
两只容积相同的金属容器分别为泵体A1和A2,泵体的顶面开孔后,分别装有浮力止回阀,进气管和排气管,进气管的一端插入泵体内,另一端依次与进气电磁阀、调压阀、截止阀相连,截止阀的另一端与压缩空气相通,排气管的一端插入泵体内,另一端与排气电磁阀相连,在泵体A1和A2之间装有一根共用导流管,泵体A1和A2分别用单向阀与共用导流管相通。泵体A1和A2的下部装有液位传感器。将两只泵体浸没于被提升的液体里,由于液面上作用着大气压,浮力止回阀开启。液体流入泵体内,当泵内充满液体时,浮力止回阀靠浮力自动关闭。开启截止阀,调整调压阀。使调压阀的压力表指示在某一给定值。接通泵电源,电动执行机构工作,由于电路设计在A1泵首先工作,因此A1泵的进气电磁阀开启,排气电磁阀关闭,压缩空气经截止阀、调压阀,进气电磁阀进入泵体,由于液体是不可压缩的,因此泵内液体经单向阀,共用导流管被提升,并达到给定扬程。当A1泵内的液位低于液位传感器时,电路的自锁回路断开,A1泵的进气电磁阀失电关闭,排气电磁阀通电开启,泵体内的余气从排气电磁阀排出,泵体内恢复常压,浮力止回阀自动开启。液体重新流入泵体内。在A1泵自锁回路断开的同时,A2泵的电源接通。A2泵投入运行,其工作过程与上述过程完全相同。A2泵工作结束后,A1泵又投入运行,如此交替工作保证了系统的连续性,使液体源源不断地被提升并达到给定扬程。
本实用新型没有运动零件,可用以腐蚀性和浸蚀性液体,对液体的粘度和温度适应性强,由于泵体在液下,液体充满在泵体内,因此不需考虑吸水扬程和启动前对泵的充水。本实用新型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源,因而只要改变压缩空气的压力高低、流量的大小,即能方便的对泵的扬程、流量实现无级调节。由于压缩空气是泵的动力源,因此能将用电低峰时的电能以压缩空气的形式储存,供用电高峰时使用,以平衡电网的负荷。本实用新型以二只泵为一单元,用多单元的组合可对泵的流量实现大幅度的调节。若用于给水系统中,不会象离心式水泵那样因用水量过少,造成供水系统压力激剧增高而导致损坏设备,即使用水设备全部关闭,气压泵及供水系统的压力固定不变且不耗能。由于气压泵本身就是一只有给定压力的密封大容器,因此可省去投资昂贵的水塔。从而把水塔和泵融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调节方便,当采用下面要详述的实施结构时,零件数目明显减少,成本显著下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童振国,未经童振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3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