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自悬式无底阀离心泵无效
申请号: | 87205264 | 申请日: | 198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5264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9-14 |
发明(设计)人: | 涂国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涂国贵 |
主分类号: | F04D1/00 | 分类号: | F04D1/00;F04D9/00 |
代理公司: | 绵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广生,邓其林 |
地址: | 四川省绵***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式无底阀 离心泵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离心泵,特别是无底阀离心泵。
离心泵通常由壳体(1)、叶轮(2)、入液管(3)、出液管(4)、闸阀(5)、止逆阀(6)、底阀(7)组成,如附图1所示。底阀的作用是机组启动前,便于给泵内注满液体,停机时阻止液体回坐,以后启动时不用再灌注液体。底阀若工作正常,一次灌注液体后,就可以长期工作下去。但是,由于底阀是淹没在液体源中,容易出故障,检修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底阀在正常工作中的阻滞作用,要白白地损耗一些劳力,使离心泵的配套动力增大,所以人们很早就想甩掉这个包袱。
国内外有不少人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而且取得一些进展。例如国内近年来先后研制出配装“排气引射装置”、“水箱式真空引水装置”及采用“滑块式自吸法”、“螺钉自吸法”、“水箱式气水分离法”等去掉底阀的各种泵以及“4BX-35自吸离心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依靠抽取泵内的空气,使其达到一定的真空度,实现无底阀工作。但是,一旦停机,液体将发生回坐,下次启动时,又要重新操作。而且这几种方法有的需要配装一个抽吸真空的附件,有的设计制造较复杂,大多数局限于部分泵或特定的配套动力(如柴油机),使得泵的成本较高,适用性受到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成本低、使用方便、不需抽吸真空、且停机后使液体不发生回坐的自悬式无底阀离心泵。
众所周知,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和力的平衡特性,液体在一定条件下会自悬于高出液面真空中。只要离心泵密封性好,则闸阀以下导管中的液体会自悬于导管中,即使没有底阀,液体也不会回坐。本实用新型就是利用这一原理设计成的。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有三种。
第一种方案是:在由壳体、叶轮、入液管、出液管、闸阀组成的离心泵的入液管上安装一导管,导管上端连接一换气罐,换气罐顶部开了一个灌液口并配装一个密封盖,导管上安有一个换气阀。使用时,关闭换气阀给换气罐灌满液体,盖上密封盖密封;再关闭闸阀,开启换气阀,液体便进入入液管与空气发生对流置换;换气完毕时,关闭换气阀,打开换气罐的密封盖重新灌满液体,再重复进行置换。这样反复几次,直到入液管和泵体中全部灌满液体。此时,关闭换气阀,启动机组,待运转正常后再打开闸阀即投入正常工作。当工作完毕前,先关闭闸阀再停机,液体不会发生回坐。由于要保证入液管和泵体内灌满液体,所以要求换气罐安装高度高于离心泵壳体的高度。
第二种方案是:在由壳体、叶轮、入液管、出液管、第一闸阀组成的离心泵的出液管上,在距出液管上的第一闸阀的前端一定距离处安装了第二闸阀。使用时,开启第二闸阀时,关闭第一闸阀,并在两闸阀之间的导管内灌满液体;然后关闭第二闸阀,开启第一闸阀,使液体流入入液管与空气发生对流置换;置换完毕后,关闭第一闸阀,开启第二闸阀,重新在两闸阀之间的导管内灌满液体。这样反复几次对流置换,直到入液管和泵体内全部灌满液体,然后启动机组运转正常后再打开两个闸阀投入正常工作。当工作完毕前先关闭任一闸阀后再停机,液体不会发生回坐。
第三种方案是:在由壳体、叶轮、入液管、出液管、闸阀、止逆阀组成的离心泵的止逆阀两侧的出液管上安装一个旁通管,在旁通管上安装一输液阀。使用时,开启输液阀,关闭闸阀,在闸阀与止逆阀之间的导管内灌满液体;然后关闭输液阀,开启闸阀,使液体流入入液管中与空气发生对流置换;置换完毕后,关闭闸阀,开启输液阀重新灌满液体;这样反复进行对流置换,直到入液管和泵体中全部灌满液体时止。然后启动机组正常运行后再开启闸阀,即可投入正常工作。停机时,止逆阀自然关闭,液体不会发生回坐。当然,也可同时关闭闸阀。
按以上三种方案设计成的离心泵,主要优点是去掉了笨重的底阀,减少了底阀对液体的阻滞作用,使得离心泵的配套动力降低。同时,这种无底阀离心泵又保留了有底阀离心泵的优点,即一次灌好液体后,下次启动就不用再灌液体了。特别是按第一种方案设计的离心泵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和维修十分方便。按第二、三种方案设计的离心泵特别适用于改造现有的有底阀离心泵。
附图1是一般有底阀离心泵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解决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壳体、(2)为叶轮、(3)为入液管、(4)为出液管、(5)为闸阀、(8)为导管、(9)为换气罐、(10)为换气阀、(11)为密封盖。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解决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壳体,(2)为叶轮、(3)为入液管,(4)为出液管,(5)为第一闸阀,(12)为第二闸阀。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解决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涂国贵,未经涂国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5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