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种设有手驱动装置的自行车无效
申请号: | 87205659 | 申请日: | 198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5659U | 公开(公告)日: | 1987-10-21 |
发明(设计)人: | 谢鑫泉;谢竹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鑫泉;谢竹铭 |
主分类号: | B62M1/12 | 分类号: | B62M1/12;B62M1/04;B62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设有 驱动 装置 自行车 | ||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自行车,特别涉及一种手、脚均可发出驱动力的自行车。
现今普遍使用的自行车以脚踏为动力,长时间骑车容易疲劳,当在加速、上坡或逆风行驶时,踏力需大幅度增加,疲劳加剧,且双手臂长时间起支撑作用亦容易出现酸痛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脚可同时驱动,且手驱动又可往复作功,其传动路线短,传动效率高,使之能发出较大驱动力的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自行车,设有手驱动装置,该装置在车把周围或立管周围也可以在水平管周围设有至少一个驱动杆,在前轴上装有驱动力合成机构,该机构输出端之零件与前花鼓筒相固连,输入端之零件与至少一件的传递构件相固连或啮合,而该传递构件的另一端或二端与驱动杆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由于可采用手脚同时驱动,且手驱动杆可往复作功,因此可提供较大驱动力,以提高车速或在上坡、逆风行驶时保持轻快行驶。且由于可采用手脚交替驱动,使车子得更远,实现手脚交替休息,减轻骑车人疲劳。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点是:机构简单可靠,传动效率高,手驱动时机件动作自然协调,车子倒推行时运动不发生干涉。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优点是:由于不改变现今普遍使用的自行车结构,手驱动装置又为一独立部件,装卸容易,维修方便,更便于装在旧车上使用。
为了更易理解本实用新型,参照附图详述如下:
图1是手驱动力输入前轮的示意图。
图2是驱动力合成机构示意图。
图3是棘轮机构及定位圈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种手驱动往复作功传动示意图。
图5是双内圈驱动力合成机构示意图。
图6是增速式双内圈驱动力合成机构示意图。
图7是一种手驱动往复作功传动示意图。
图8是双外圈驱动力合成机构示意图。
图9是一种手驱动杆形位示意图。
图10是一种手驱动杆形位示意图。
实施方案一:
参看图1、图2及图3。本自行车设有驱动杆1,该杆上有臂5,利用其上之孔将驱动杆空套在手闸杆3上,并利用臂上之小孔与传递构件6的一端活动连接。前轴40上装有驱动力合成机构7,该机构中具有内棘齿的外圈8与前花鼓筒9相固连,其内圈10套装在前轴40上,而传递构件6的另一端之链条或钢丝绳与该内圈10的颈部相连,在此颈部可以作有导向槽或装有链轮。复位弹簧12套装在前轴40上,其一头与内圈10相连接,另一头与前轴40或前叉41相连接。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凸块15的定位圈14固定在前轴40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棘爪13活动安装在内圈10上,该棘爪的一头与外圈8上的内棘齿啮合时则另一头与定位圈14上的凸块15脱离,而该棘爪的一头与定位圈14上的凸块15相接触时则另一头与外圈8上的内棘齿脱离。
当用手板或揿动驱动杆1,则该杆上之臂5即转动,并使传递构件6产生位移,由于该构件的一头绕在内圈10的颈部上,并与该内圈相固连,就迫使内圈10(输入端零件)产生转动,使棘爪13的一头与定位圈14上的凸块15脱离,而使另一头与外圈8(输出端零件)啮合,当手驱动使内圈10的角速度等于或大于外圈8的角速度时,就实现了手驱动力与踏力或手驱动力与车轮转动惯性力的合成,不但轻松而且车速可增快。
当手驱动力输入停止,则靠复位弹簧12的作用,内圈10反向旋转退回,从而使传递构件6及驱动杆1复位,而棘爪13在外圈8的棘齿上打滑空转,当棘爪13反向退回到与定位圈14上的凸块15的最高点相接触时,则棘爪13与外圈8相脱离。这样,只有踏力输入时,棘爪13不会发出嗒嗒的撞声,所以车子倒推行时机件亦不发生干涉。
实施方案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鑫泉;谢竹铭,未经谢鑫泉;谢竹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5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撬碰锁
- 下一篇:泵站出水断流球壳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