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水力输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7206593 | 申请日: | 198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6593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5-04 |
发明(设计)人: | 赵玉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电部郑州机械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5G51/00 | 分类号: | B65G51/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志俭 |
地址: |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力 输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水力输送装置,属于管道输送系统,适用于矿浆输送,化工厂污水输送,特别适用于火电厂燃煤或灰渣的清理输送。
水力输送是当今世界各国公认为是高效低成本的输送方法之一,已日趋被人们重视,并大力发展。火电厂的灰渣输送至今没有什么好的办法,PH泵,油隔离泵,以及闸板阀控制的卧式管道输送,在输送颗粒的大小及输送距离上都受到了限制。
目前已有的水力输送装置,如图1所示:动作原理是,当四个三通回转阀(1F、2F、3F、4F)处于1口接通位置时,由高压清水泵(9)来的高压水,经3F1口沿管道到2F1口再沿管道将灰渣送至灰场(11),同时由灰渣泵(6)来的低压灰渣浆,经1F1口经管道至4F1口而将清水推至清水池(10),在油马达(8)的作用下,通过传动轮(13)而使四个三通回转阀(1F、2F、3F、4F)同时转动,而使各阀2口处于接通位置,在高压水及低压灰渣浆通入过程中,将灰渣浆及清水再次推到灰场(11)和清水池(10)。再在油马达(8)的作用下,各阀转动,上述工作循环依次进行,每转动一个位置都能将灰渣浆送至灰场(11)及将清水推回清水池(10),没有空程。这种系统虽然可以解决直径60毫米及距离10-50公里的灰渣浆输送,但是采用了四个三通回转阀,五条管线,线路长,管线多,维护困难,安装复杂,结构庞大,流程上尚有回程的逆流现象,因而使混合段长,效率低,造价高,配套件易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使结构简单,使用最少数量的回转阀,所用管线短,流程上无逆流,使混合段短,提高效率和配套件寿命长的水力输送装置。
采用两个二通回转阀,油马达,灰渣浆泵,高压清水泵和管线所组成的水力输送装置,可以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图1:是现有的水力输送装置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水力输送装置原理图。
图3:是二通回转阀剖面图。
图4:是二通回转阀A-A剖面图。
图5:是二通回转阀I剖示图。
图6:是二通回转阀O剖示图。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如图2所示,当灰渣浆通过灰油泵(8)而进入回转阀I时,经3口进入回转阀,从1口出经管线A到回转阀O的1口把原来留在A管内的清水经回转阀O3口压回清水池,同时高压清水泵(7)把清水池(5)内清水经回转阀I的4口到2口通过B管把原来管中的灰渣浆压向回转阀O的2口出3口而至灰场(11)(如图5、图6所示)。
经过约100秒,油马达(9)在油泵(10)的作用下,转动90°,使回转阀I改变成1、4口通,2、3口通,同时回转阀O也改变成1、3口通和2、4口通。这样依次换向,周而复始回转,也同样使每转中都有灰渣浆送至灰场(11),而无空程。
图3,图4所示两个相同的二通回转阀结构。壳体(14)中装有轴承(17),(18),支承着旋转轴(19),旋转轴(19)两端装有高压水封(16),壳体(14)出口处装有调整环(20),调整片(15),压套(21)所组成,旋转轴(19)装有链轮(12),回转阀工作一个阶段后,向下压通过调整片(15),使旋转轴(19)与调整环(20)间隙减小,这种调整方法简单易行。调整环(20)是耐磨材料,并具有切断大块颗粒的能力,可连续使用2-3年。旋转轴(19)与调整环(20)接触处沿园周焊有合金,以增加耐磨度。高压密封是把高压水通过高压水封(16)打进阀体,以封住轴向和4个出进口的泄漏,并能防止口与口之间的串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使用两个二通回转阀,代替现有输送系统的四个三通回转阀。省去两个阀。
2.由于二通回转阀特点是通孔少,管减少,节省了管线。
3.不产生逆流,是顺流,因而使混合段短,提高了输送质量。
4.二通回转阀磨损后调整方便,不需大拆大卸即可调整。
5.同样可以达到连续输送灰渣浆的目的。
本输送系统可将直径大到60毫米灰渣,不需加工粉碎,可一次性送到距工厂10-50公里灰场,浓度可达1:1-1:3,经济效益显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电部郑州机械设计研究所,未经水电部郑州机械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6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