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手提式袖珍X光透视仪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87207274 申请日: 1987-07-07
公开(公告)号: CN87207274U 公开(公告)日: 1988-03-09
发明(设计)人: 于长海;刘海清;曹金洲;余加进;王黎君;冯政新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主分类号: A61B6/00 分类号: A61B6/00
代理公司: 中国科学院上海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李兰英,张泽纯
地址: 上海市8***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手提式 袖珍 透视
【说明书】: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医疗诊断的小型化手提式X光透视仪。

已有技术中,美国专利文献4142101描述了一种小型的X光透视仪(目前美国已有产品出售,商标号为LiXi),主要由X射线源,X射线转换器和图象增强器组成。其特征是X射线源采用,129I放射性同位素、转换器是平板型的,像增强器是近贴聚焦式的。这种结构的X光透视仪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携带方便的优点,但也还存在下列缺点。

1.作为X射线源的129I放射性同位素,它的半衰期仅仅是六十天,对于500毫居里的剂量,也只能使用四至八个月,否则分辨率和亮度变差,图象不清晰。这种放射源不论使用或者存放均是不停的衰变,所以它的寿命短,需要经常换源,从而带来了换源繁琐,成本高的问题。这种放射性材料对环境有污染,对于保管、运输以及回收均带来许多烦杂的工作。

2.因为转换器是平板型的,为了提高转换效率,获得大的图象视场,则要求大尺寸的转换屏(此屏是沉积在纤维板上闪烁体材料的平板),与此相应的微通道板(MCP)也需要是大面积的,然而,制造这种大面积的符合要求的微通道板是很困难的。用小面积的微通道板,难以保证图象所要求的视场。

3.采用近贴聚焦式的像增强器,它要求光电阴极与微通道板之间的距离是0.1至0.2毫米,微通道板与荧光屏之间的距离小于1毫米,对于这样小的距离和精度要求其制造工艺复杂而困难,因为光电阴极与微通道板之间的距离很近,为避免场致发射,所加电压限制在低电压上(通常在200伏至400伏之间),这就降低了电子到达微通道板的能量,也就限制了像增强器的增益。由于电子横向发散,加上阴极与荧光屏之间的空间很小,光和离子反馈比较严重。因为空间小,不能加入保持真空度的吸气剂,所以管内真空度不能长时间地保持高真空度(要求真空度于10-6托以上),由上述各种原因,看出这种像增强器要求加工精度高,难度大,寿命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改进X射线源,转换器和像增强器,提供一台既是体积小,使用方便,又具有寿命长,图象清晰,没有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材料所带来的麻烦,价格便宜的手提式X光透视仪。

本实用新型的手提式X光透视仪,由X射线源、转换器,像增强器,光学放大系统和电源组成。其特征在于X射线源是小焦点的X射线管,转换器和像增强器分别是光锥型和静电聚焦式的。

所说的小焦点X射线管,是用钨丝绕成筒状螺旋形作为热阴极,和靶板的阳极以及聚焦电子的聚焦罩一起封于高真空(真空度为10-6托以上)的玻璃管内。其中聚焦罩将热阴极产生的电子束会聚成一焦斑上。为了获得清晰的图象,要求此焦斑小于1毫米,倾角小于12°。本新型的X射线管直径小于φ30毫米,长度小于75毫米,灯丝电压小于3伏,电流小于2A,管压是30KV至40KV,管流为60微安至100微安,因为管流小,避免了由于X射线引起的烧伤。使用寿命长于1万小时。

所说的光锥型转换器是由X射线输入窗、闪烁体材料层,光锥耦合器和可见光增透层组成。输入窗采用对X射线损耗小,透过率高而对可见光起屏蔽作用的材料制成,如低原子系数的铝箔、钛箔。

闪烁体材料层也称为转换屏,它将吸收的每一个X射线的量子转换成大量(103)的可见光光子,通常使用的闪烁体材料有钨酸钙(CaWO44),碘化铯(〔CsI(Na)〕,碘化钠(NaI(TL))。转换屏的转换效率与转换屏上闪烁体材料涂层的厚度有关。为了获得高的转换效率和清晰的图象,闪烁体材料层的厚度要选择适当(一般选为200微米至600微米之间)。转换屏是光锥耦合器的大端面,光锥耦合器的小端面是可见光增透层。此增透层只允许透过一定波长的可见光(如4200A)对于其他波长的光大部分被滤掉。这个增透层与像增强器的输入纤维光学面板之间实现紧密的光学耦合。在大端面和小端面之间有光纤,为了提高分辨率,选择光纤的直径要足够小,通常小于25微米。这种结构的光锥耦合器避免了来自转换屏外的入射光所产生的横向散射,从而增加了发光强度。

所说的静电聚焦型的像增强器,是由输入和输出纤维光学面板,光电阴极、电子聚焦极、微通道板(MCP)和荧光屏,密封于圆柱形的高真空管内构成。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7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