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挠性传动件的自锁制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7207619 | 申请日: | 1987-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7619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6-22 |
发明(设计)人: | 赵森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森林 |
主分类号: | F16D49/22 | 分类号: | F16D49/22 |
代理公司: | 山西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张乐中 |
地址: | 山西省太原***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动件 制动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传动机构的附助设备,用于挠性传动件本身的制动。
现有带挠性传动件的传动机构中对挠性传动件本身的制动多采用直接向挠性传动件本身施以垂直正压力,借正压力产生的摩擦力而制动,这种制动器的制动过程是与正压力增长的速度密切相关的,如果增长速度较慢,在临近临界正压力值时摩擦副本身的磨损将会增大。如在舞台设备中用于吊运舞台道具或设备的手动吊杆上使用的带有螺旋传动机构或杠杆传动机构的制动器,这种制动器本身要求正压力足以产生所需的摩擦力,为节省制动的动力则需增大传动机构减速传动比,这样会降低在摩擦副中正压力瞬时增长速度,沿长增长到需要正压力的作用时间,影响及时制动的效果,并增加摩擦副本身的磨损。为了缩短正压力增长所需的时间而降低传动比,又会带来增大所需制动动力的结果。同样给制动带来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设计一种,能迅速直接制动,又不需很大动力的挠性传动件制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仍采用公知的含有摩擦副,构成摩擦副的固定部件和转动部件、传动机构、复位机构和联接附件的对挠性传动件直接制动的制动装置的基本结构。构成摩擦副的转动部件和固定部件都固定于支架上,同时在转动部件之间设有传动机构和复位机构,在装配中应保证转动部件在其制动过程中的转动方向与被制动挠性传动件运动方向一致,在此转动过程中转动部件的摩擦表面到转轴的距离是渐增的。将挠性传动件穿过转动部件和固定部件的摩擦表面形成的空间,从而挠性传动件与转动部件和固定部件形成两个摩擦副。挠性传动件在正常静止状态时,转动部件在复位机构的作用下和挠性传动件保持接触,产生一定压力。当挠性传动件和被传动件脱离,而使挠性传动件进行非正常运动时,挠性传动件本身运动的摩擦即可带动该转动部件进一步向挠性传动件运动方向转动,使摩擦副间的正压力急剧增大,形成自锁。当挠性传动件需正常运动时,通过传动机构将两摩擦副之间的间隙增大,从而使挠性传动件自由运动,当在运动过程中需制动时,通过传动机构,转动部件在复位机构的作用下,使两摩擦副间隙迅速消除,在挠性传动件本身运动的作用下,转动部件向挠性传动件运动方向转动,两摩擦副将挠性传动性锁死,从而实现自锁,达到迅速直接制动又不需很大动力的目的,并且被传动件本身的势能愈大,挠性传动件被锁的愈紧。
本实用新型在固定部件内表面嵌有摩擦材料,该摩擦材料可以是尼龙,也可以是刹车皮。
本实用新型为了增大摩擦副之间的接触面积,尼龙表面还开有许多沟槽。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挠性传动件制动装置的改进,使其制动迅速、安全省力,并且由于制动的速度快,挠性传动件本身的损坏率可大大降低。
图1为该装置实施例的具体安装图。
本实施例为该装置对舞台吊杆跑杆进行双向制动:安装时,转动部件1、2间隔一定距离由螺栓分别固定在固定支架6上,同时两转动部件之间通过复位弹簧4相互联接。两转动部件1、2之间通过连接件8相连,并在该连接件中点需固定一绳索,该绳索通过滑轮9向下引出作为转动部件的启动端11。固定部件3、10也间隔一定距离由螺栓固定在舞台支架6上,绳索7分别穿过两转动部件和两固定部件的摩擦表面形成的空间。在吊杆处于正常状态时,两转动部件在弹簧4的作用下和绳索7保持接触,当吊杆由正常状态突然发生向下跑杆时,在绳索7摩擦力的作用下,转动部件1迅速向下运动,使摩擦副之间正压力急剧增大,形成自锁。当需要绳索7自由运动时,用力将转动部件启动端11向下拉,该绳索通过滑轮9牵引转动部件之间的连接件8,连接件带动转动部件1、2绕轴心转动,使转动部件远离绳索,同时弹簧4受力伸展。当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发生跑杆,绳索7向下滑落时,可立即放开转动部件启动端11,转动部件1在弹簧4和向下急速运动的绳索7的共同作用下快速向下运动,将绳索夹死在转动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的摩擦副之间。转动部件1处于夹紧状态时,转动部件2处于松动状态。当绳索向上发生跑杆时;转动部件2和固定部件将把绳索夹紧,转动部件1处于松动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森林,未经赵森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7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