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种家用电冰箱故障警报器无效
申请号: | 87207942 | 申请日: | 1987-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7942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4-27 |
发明(设计)人: | 何世杰;汪峰;吴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5D29/00 | 分类号: | F25D2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戴凤仪 |
地址: | 天津市东***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家用 电冰箱 故障 警报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保护装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以前已有几种电冰箱保安器,如广东莞城电子厂生产的“力士牌”电冰箱保安器、福州生产的冰箱保安器,都是在电冰箱压缩机出现故障时,切断电源,以保护压缩机。日用品工业公司出售的电冰箱低电压保护器,用于在电源电压不稳定时保护压缩机。由于家用电冰箱的故障往往不仅出自压缩机本身,还有各种其它故障,如温度控制失灵、电路系统故障以及制冷剂泄漏等,也都影响家用电冰箱的正常使用。已有的电冰箱保安器一般只具有单项保护功能,而且由于使用继电器元件,使保安器的生产成本增加,销售价格提高,影响其推广使用。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的缺陷和不足而设计了一种家用电冰箱故障警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采用间接报警的方法达到保护家用电冰箱目的的故障警报器。该故障警报器可在电冰箱温度控制器失灵、制冷剂泄漏、以及制冷系统、电路系统、压缩机组发生故障时,间接地发出报警信号,提醒使用者的注意。该故障警报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便于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要点在于:家用电冰箱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故障,如温度控制器失灵,不能自动“开”、“停”,即停车不开或开车不停;制冷系统故障,毛细管堵塞;制冷剂泄漏,氟利昂12急漏或慢漏;电路系统故障,热保护继电器不复位;压缩机组故障,高压阀、低压阀、垫片击穿等。上述五种故障都必然导致冷冻室的温度回升或下降。本实用新型的家用电冰箱故障警报器,是将黑体信号发生器〔1〕放入电冰箱冷冻室内,当冷冻室的温度回升到-2℃以上或下降到-20℃以下时,双金属热敏油丝元件〔5〕就分别与信号触发装置〔7〕上的两个触点相接触,从而导致放在冰箱外面的通过两根细导线〔3〕连接的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提醒使用者的注意,防止故障扩大,避免主要烧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家用电冰箱故障警报器的示意图。
放入家用电冰箱冷冻室内的黑体信号发生器〔1〕包含有一个园形塑料底座〔4〕,将一个双金属热敏油丝元件〔5〕安装在底座的中央。热敏油丝元件是一个具有不同膨胀系数的双金属合金复合材料的双金属片,受温度影响后,直接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其端部的指针发生左、右转动运动。另外,还有一个固定在底座上的表盘〔6〕,表盘上安装一个带有两个触点的信号触发装置〔7〕。表盘是一块带温度读数刻度的铝制标盘。信号触发装置是用一根镀银铜丝将两端向上折90度角,两端向上折起的部分形成两个触点,两个触点的位置在表盘上正好处于-2℃和-20℃的两个刻度处。一个园形塑料上盖〔8〕盖在底座上。从黑体信号发生器内引出两根细导线〔3〕,其中一根与双金属热敏油丝元件焊接,另一根与信号触发装置焊接。
放在家用电冰箱外面的警报器〔2〕包含有一个长方形塑料盒〔9〕,里面安装一个电源电池〔10〕,电源电压是1.5伏,一般可选用一节1号电池。另外安装一个马蹄电铃〔11〕和一个电源开关〔12〕。电源开关选用KNX-1X2型开关,安装在长方形塑料盒的左侧。连接导线〔13〕将电池、电铃、开关连接,其中开关的一端及电池的一端分别与两根细导线〔3〕焊接。将黑体信号发生器放入电冰箱冷冻室后,约30~40分钟可将开关接通,该故障警报器即可正常工作。
该故障警报器结构比较简单,适用于单门、双门、三星级以内的家用电冰箱。当冷冻室温度高于-2℃或低于-20℃时,即可发出报警信号,提醒使用者注意,上述信号报警范围可保证电冰箱冷冻室在冰霜没有溶化之前发出警报,从而确保贮存食物不会变质损坏,另外也能防止冰箱耗电过高,延长冰箱使用寿命,预防事故扩大。该故障警报器成本低廉,便于推广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7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