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种升降机断绳安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7208368 | 申请日: | 1987-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8368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2-03 |
发明(设计)人: | 何爱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6B5/02 | 分类号: | B66B5/02;B66B29/00 |
代理公司: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处仁,钱惠莲 |
地址: | 河北省廊坊***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升降机 安全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升降机械的安全装置,其所属技术领域为升降机用检测、故障纠正或安全装置的运用 它的作用是升降机在钢丝绳发生意外断裂时使吊笼不致坠落。
在建筑工地广泛使用的井字架、龙门架、附墙式升降机等,大部分未设置断绳安全保护装置,吊笼坠落事故时有发生。少数升降机械加设的安全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卡块式。当钢丝绳断裂时卡块伸入立柱的格桁结构之中,使吊笼卡在横梁上以停止坠落。这种装置在作用时有较大的冲击,易引起机件损坏和立柱失稳。
2、偏心块。当钢丝绳断裂时吊笼的惯性力通过偏心块的回转使之与立柱导轨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使吊笼制动。这种装置的缺点是夹持部位局部接触应力大,易引起机件变形,制动后难以松开。
3、楔块式。当钢丝绳断裂时吊笼的惯性力通过斜面使楔块与立柱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使吊笼制动。这种装置的缺点是楔块摩擦面上的齿纹在制动时对立柱表面有损伤作用。
4、杠杆式安全钳。当钢丝绳断裂时使吊笼的惯性力通过杠杆转化为安全钳与立柱之间的摩擦力使吊笼制动。这种装置的缺点是零件联接环节较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现有的安全断绳装置从结构上进行改进和创新,采用浮动铰点偏心夹紧制动钳,在钢丝绳断裂时使下坠的吊笼与制动钳之间出现相对运动,并将这种运动转化为使制动钳夹紧的运动,将吊笼下坠的惯性力转化为制动钳的夹紧力,并力求使主要机件的受力条件得到改善,制动时间有所延长,以简化中间环节,降低制动冲击,减少零件数量,提高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由制动钳、夹紧板、拉杆和弹簧组成的升降机断绳安全装置,是通过制动钳的制动带与立柱抱合,通过带偏心孔的夹紧板的回转实现制动钳的夹紧与松开,使制动过程有所延缓,同时在制动后容易复原。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之一是制动钳的开合铰点由椭圆挡圈和销轴构成浮动结构,制动钳的两半不但可以绕该铰点转动,也可以上下错动,保证了制动钳的动作不受干涉。设置两组制动钳,其间以长销连接,同步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之二是夹紧板与吊笼之间采用长孔铰接实现随动联接,以保证在制动过程中利用吊笼的惯性力来形成夹紧板的旋转力矩,并使此力矩为一恒量。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之三是制动钳长销与拉杆平行设置,二夹紧板平行设置,使制动钳、夹紧板、拉杆等组成了平行四边形结构,保证了制动和复原动作的准确性和吊笼两侧制动的同步性。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之四是制动钳口的形状和蓄能弹簧容易适应不同升降机的结构,钳口形状可以是曲面,也可以是平面;弹簧可以是拉伸弹簧,也可以是压缩弹簧或扭转弹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断绳安全装置相比,具有结构简单、传动可靠、制动时冲击小,制动后易复原、零件数量少、加工要求低等优点。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简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将两块夹紧板(5)的中部以长孔铰接柱销(9)铰接在吊笼框柱上,夹紧板(5)的一端铰接在滑轮架(12)的拉杆(8)上,拉杆下端设有拉伸弹簧(7),上端滑轮架(12)通过螺母(10)与滑轮(13)及钢丝绳(14)相联。夹紧板(5)的另一端开设偏心孔使制动钳从孔中穿过;两组制动钳(1)钳口抱住立柱(3),钳口设制动瓦(2),制动钳杆呈两半圆型,插入椭圆挡圈(4)与长销(6)相联。
当吊笼在正常工作时,钢丝绳(14)通过滑轮(13)、滑轮架(12)和螺母(10)提升吊笼(11)作升降运动,除弹簧(7)处在受拉状态外,其他机件均不受外力作用。钢丝绳(14)断裂时,在弹簧(7)的作用下,拉杆(8)向下移动,使夹紧板(5)绕柱销(9)转动,在平行四边形结构的作用下,制动钳(1)竖直向上移动,由于夹紧板与制动钳之间出现了相对转角,因而制动钳通过制动瓦(2)夹持在立柱(3)上。此时继续下坠的吊笼通过柱销(9)将其惯性力作用在夹紧板上,使其继续转动,从而使制动钳逐渐夹紧直到吊笼停止下坠。椭圆档圈(4)和长销(6)构成的浮动铰点保证了吊笼的惯性力能够无干涉地转化为制动钳的夹紧力。需要恢复工作时,只须将钢丝绳(14)向上提起,安全装置即可按相反的程序恢复原状。
本实用新型在附墙式升降机上进行了多次试验,证明安全装置反应灵敏,动作可靠,制动时冲击小,对立柱无损伤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所,未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8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