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微波介质谐振器振荡器无效
申请号: | 87208576 | 申请日: | 198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8576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9-14 |
发明(设计)人: | 王林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邮电部第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3B5/18 | 分类号: | H03B5/18 |
代理公司: | 邮电部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王丽琴 |
地址: |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波 介质 谐振器 振荡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本电子电路,即利用由输出至输入有反馈的放大器产生振荡的微波介质谐振器振荡器。
采用介质谐振器稳频的微波晶体管振荡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微带型振荡器,由微带电路板、微波晶体管、介质谐振器、调谐螺钉、直流偏置电路、环行器、屏蔽盒组成。
一般说来,从经济角度考虑,在满足指标的条件下,当振荡频率为5GHZ以下频段时,通常采用价格便宜、不易烧毁的双极晶体管作有源器件。
用介质谐振器作为频率选择性反馈网络取得高稳定振荡的反馈式介质谐振器微波晶体管振荡电路,其主要优点是频带较宽、一致性好、调试简单。但由于双极晶体管的散射参量S12偏大,容易自激,因此普遍认为不易用双极晶体管做成反馈式介质谐振器振荡器。国内外文献及微波器件产品中,大多采用输出加载带阻式、传输式等。但这几种方式的振荡器,调测比较困难,易出现其他频率的自激振荡,频带窄、一致性差。目前检索到的国外有关反馈式介质谐振器双极晶体管振荡器,基本上都是采用共基极放大电路,基极交直流同时接地的正负双电源供电方式,介质谐振器位于集电极、发射极间作为反馈元件、加恒温的立体结构电路,虽然频率稳定度高,但结构复杂,调试困难,频带窄、耗电量大、不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调测,采用单电源供电的反馈式双极晶体管介质谐振器振荡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要点也同样适用于反馈式介质谐振器场效应晶体管振荡器。
理论分析与实验都表明,在双极晶体管的发射极与地之间(或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和地之间),加一段开路线或一段短路线,或电容或电感都可以调节晶体管的S参量,使其工作在适当的工作状态。但在微波频段,尤其在微波的高频段,依靠发射极和地之间(或源极和地之间)加集中电容或电感来调节S参量是困难的,而发射极(或源极)接短路线尤其是接开路线则十分简单、方便。
但是,只采用高阻开路线,在某一频率点,能满足频率稳定要求,当频率稍有改变,就会出现自激,因此对于不同的振荡频率,就要采用不同长度的高阻开路线,给调测带来困难。
本实用新型在发射极或源极接以高阻线和低阻线相结合而形成的开路线,实现了宽频带内无自激的反馈式介质谐振器微波晶体管振荡电路。
本实用新型采用交、直流接地分离的方式,在发射极通过高阻线将直流接地,基极通过交指隔直流结构或隔直微带电容由50欧姆吸收电阻使交流接地,实现了单电源供电偏置的反馈式介质谐振器双极晶体管振荡电路。
图1 单电源反馈式介质谐振器双极晶体管振荡器微带电路之一。
图2 单电源反馈式介质谐振器双极晶体管振荡器微带电路之二。
图3 单电源反馈式介质谐振器场效应晶体管振荡器微带电路。
图4 单电源反馈式介质谐振器微波晶体管振荡器单电源偏置电路。
图5 单电源反馈式介质谐振器微波晶体管振荡器外形图。
图6 单电源反馈式介质谐振器微波晶体管振荡器去盒盖后俯视图
图7 单电源反馈式介质谐振器微波晶体管振荡器盒体剖面图。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单电源反馈式介质谐振器双极晶体管振荡器微带电路之一。
图中,1为介质谐振器,2为双极晶体管,3为高阻线,4为低阻线,5、6为滤波直流偏置电路,7为输出匹配小块,8、9为交指隔直耦合线,10为输出端,11为50欧姆吸收电阻。
图2、单电源反馈式介质谐振器双极晶体管振荡器微带电路之二。
图中,1-7、9-11同图1中所标1-7、9-11同意,12为隔直微带电容,图2与图1所示电路的区别在于图2中输入端即双极晶体管2的基极b是通过50欧姆带线串接隔直微带电容12后经50欧姆吸收电阻11到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邮电部第四研究所,未经邮电部第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8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触电保安器
- 下一篇:便携式沼气检测报警仪